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7820166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 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 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 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 “新” , 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 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

2、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 即: 国际关系的实质、 国际行为体的意义、 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 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 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1、 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 L T 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 体系中各个单

3、位之间是等同关系, 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 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 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 自私的人性,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

4、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 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 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 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 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 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 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 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 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 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 能够确立国家目标, 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

5、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 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 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 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3、 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 国际体系 结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 这是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重大发展。 另一个基本论点是: 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

6、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 是结果。 沃尔兹将政治结构比作是物理学中的力场: 厂内外互动的性质迥然不同,场外因素影响了场内的物体,反之亦然。这一力场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政府状态和单个国家力量对比。 结构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某种结果, 而是间接地影响系统内的行为。这是因为,所有行为体受到体系立场的影响。国际体系的结构最终将取决于强国的数量。 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 现实主义者对相对实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实力分配的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各国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 也意味着体系的稳定性、 国际制度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的变化。 强国也能

7、够对国际体系进行重组, 从而减少无政府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 后者 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第六讲 :新自由主义是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 也是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

8、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 1977 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 1984 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 1993 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的出版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是: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 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2、 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 新自由主义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

9、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同时接受了国家是单一、 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 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 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3、在军事安全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 即在国际体现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 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 国际制度促进合

10、作。 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 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 导致国家实质性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的需求派理论, 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 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 这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方面的突破, 但它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新的贡献, 而是严格的继承了科学方法论, 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 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 另外, 新自由主义还启迪和激发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 首先,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11、-国际制度 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其次,新自由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 第三,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双方均可得益, 就具备了合作的条件。建构主义首先挑战的正是这一基本假定。 如果说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研究的起点 , 在建构主义那里, 无政府性却成为研究的质疑点。 建构主义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汪换言之 , 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 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状态。 无政府性是文化 , 是观念的结构 , 是人为的现象, 不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一论断产生了两种意义。首先 , 无政府性是可变的。 既然不是客观存在 , 而是社会性建构 , 就

12、表明它本身是可以变化的。第二, 无政府性既然是人为的现象, 是国家造就的状态, 那么 ,无政府状态就不仅只有霍布斯式一种状态。 国家在互动中可以有多种路径、 多种方式 , 无政府状态也就有多种逻辑。 霍布斯式的 “ 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的无政府逻辑只是诸多无政府逻辑的一种。 由这一种无政府逻辑衍生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充分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兴起,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 90 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奥努弗和亚历山大。温特。1999 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建构主

13、义理论的成熟。建构主义分为激进的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两个派别。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 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 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世界观上, 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 重视观念的作用, 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 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 第一 , 建构主义认为观念确实可以起到因果作用。这也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一个行为体身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 观念起到引导行为体选择何种政策,采取何种行动的作用。也就是说, 观

14、念与物质性因素并列作为行为的原因。第二,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 观念不仅是指导行动的路线图, 观念还具有建构功能 , 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 从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观念就不仅仅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因素, 而且是建构关系中的建构因素。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决定利益。建构主义的主要逻辑是:1、否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 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不是物质。是观念,是人与人、国与国在交往过程中“建构” 的结果,是共有观念建构的,是观念的产物,因此无政府社会是一种文化。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

15、。物质性结构本身没有意义 , 只有在共有观念的结构之中才会产生意义。 进而 , 无政府逻辑是进化的逻辑很有可能从霍布斯文化 , 经过洛克文化 , 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发展。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 , 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 , 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 温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 , 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 却十分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 而朝美是敌人。4、 建构主义的基本假定互构施动者和结构是互构的 , 任何一方都没有本体优先性。温特:无政府文化结构与施动者的互构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国家身份不是先验存在的 , 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 , 身份产生之后 , 才有了对利益的界定。身份不是既定的 , 所以 , 国家利益的确定是根据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原来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成为建构主义研究探索的问题。试比较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新自由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