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817152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 11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身工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二、问题探究问题1: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问题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问题3: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问

2、题4: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问题5:全班朗读14段,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b

3、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问题6: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

4、,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问题7: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

5、长? 问题8: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十二小时工作”指:“劳动强化”指:“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猪一般的生活”指:“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问题9:27、28段主要写什么?问题10:29、30段主要写什么?问题:11: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2)“看着

6、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题。 配餐作业 一、 基础题(A组题) 语言积累 1 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7、( ) A、相称() 施与(y ) 着力() 横七竖八(h n g) B、游说() 福分() 懒散() 三差两错() C、排场(c h n g) 差人() 盛饭() 生杀予夺(y ) D、大抵() 淌汗() 揩油() 美味佳肴(y o)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 B、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C、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3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

8、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 B、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C、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任何权威,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D、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5褒词贬用,是常见的

9、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请参照例句仿写一个褒词贬用的句子 1)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仿句: 课文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

10、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6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 ) 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B保管和料理 C照管并约束 D压迫和剥削 7画线的句子中,“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什么说法?为什么说这种劳动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答: 8选出对第一句中“饲养”一词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拟人 B、拟物 C、比喻 D、双关 9选出对本段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 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

11、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 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 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10.“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中的“与”和下边哪个短语中的“与”意思相同? ( ) A、与人为善 B、与人方便 C、与虎谋皮 D、与世长辞11 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 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B、 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 C、 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 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

12、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二、巩固题(B组题)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2.作者是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时选取了哪几个场景,请具体说说?答: 13.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1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举出两种说说)答:(1)(2) 15.找出几个本文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答:三、提高题(C组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文明得“不好意思”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

13、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

14、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