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81561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0].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重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 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

2、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到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标出段

3、落的序号。2介绍作者丁肇中。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2.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本文论点。3.理清本文的思路。明确:1.字

4、词积累(1)读准字音。肇(zho)埋没(m)彷徨(pn hun)(2)掌握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察。致知:获得知识。致,达到;实现。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正心:心要端正。齐家: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3.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 5段):

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第三部分(6 12段):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三、合作探究理解观点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

6、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对事物有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四、研读课文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并思考。展示交流:1.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8、2.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列表如下: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以致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不知所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对比

9、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苦思以致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五、拓展延伸1.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

10、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用手温柔一握,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水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地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六、本课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七、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