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79381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 背景(智者的选择):1、 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 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 趋势。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 矛盾、 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必要性) 3、冯太后和 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推动力)二、改革措施:1、均田制目的:保证政府的 ,缓和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 把控制的 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 ,并承担一定的 和兵役。影响:没有触及 制,但是在

2、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提高了 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2. 整顿吏治措施: 官吏 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 者处死。实行 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 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 ,对巩固北魏 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3、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经济上:平城地区产 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 发达。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 ,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 。影响:定

3、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 环境和 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措施:穿 ,改 ,说 ,与汉人 ;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 。意义: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 ;促进了 。三、特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 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 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 和 的性质。四、改革的作用:促进了北方 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的 化;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 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

4、现 奠定了基础【要点解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 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 生活。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给农民耕种,土地 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 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 制。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 社会的过渡。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 的剩余

5、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关于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经济转向 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化的过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 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 的趋势和各族 的愿望。3、改革符

6、合统治者巩固 的需要。4、 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毅然改革。【重点突破】如何评价孝文帝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新人教版内容)。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7、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

8、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

9、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

10、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

11、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迁都 ;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主观动机是想缓和 矛盾,巩固 。客观上对当时 发展、推动各民族的 作出了贡献。课堂检测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迁都洛阳 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 说汉话 改汉姓 A、 B、 C、 D.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整顿吏治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3.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改革内容都涉及到军事方面 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共4页第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