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790503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一、课堂提问概说 提问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教师比较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教师素质论纲一书提出,课堂提问的心理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问题、化解教学重点、难点。二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教师设计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并维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堂提问价值和功能的关键所在。三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学生在寻找问题

2、答案的过程中,感知、注意、理解、推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列提问可以向学生展示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路,为其独立学习提供范例。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关于课堂提问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划分方式,一种依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操作水平,另一种依据答案的开放程度。 1. 提问的认知水平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依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操作,可以将提问分为六种类型。 (1)事实型问题:是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等 (2)理解型问题:深入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 (3)应用型问题: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 (4)分析型问题:运用多种材料

3、验证观点 (5)综合型问题:整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6)评价型问题:有理有据地作出判断,并清楚解释 其中,前三种属于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三种属于高认知水平的提问。 2. 答案的开放性 根据提问的答案是否唯一,可以将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封闭式问题,另一类是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有的针对既存事实或已学知识,回答时主要借助于再认或再现,可以成为事实性提问;还有的需要学生循着一定思路理解和解决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或几个正确的结论,这些可成为结论性提问。开放式提问往往注重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借助相应的证据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和验证

4、。 (三)课堂提问基本要求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恰当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在问题结构和质量、提问策略、教师反应等方面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 问题的结构和质量 首先,提问必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求教师提问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围绕中心,有的放矢。其次,问题应蕴涵思维价值。通过低认知水平的提问让学生直接陈述所回忆的知识,检查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高水平的提问则可以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检验其对知识的深入加工情况,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新知识。再次,提问要形成问题难易的层次和梯度,照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深浅各有差别的问题。最后,提问和提问之间要有

5、一定的逻辑联系,按照学习心理过程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设计提问。 2.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策略主要有提问的频率策略、问题的分配策略和教师的介入策略。提问的频率,无论是问题的数量还是提问的人数都不宜过高;问题的分配与问题难易的层次和梯度、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了解有关。提问要面向全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对那些不愿或不主动参与课堂提问交流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适当的锻炼机会。同时,提问在教室区域的分配上也要合理,不能忽视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再有, 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确。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另外,还有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 教师的反应方式 教师对学生

6、回答的反应可以分为言语反应和情感性反应。言语反应是指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复、追问、更正、评价、扩展等,以此深化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澄清观点。情感性反应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力求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鼓励、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频率过高且低效问题较多 很多教师和研究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中,教材主要编者之一 高林生老师,请两位网友对现场展示的 6节阅读课的时间分配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平均每堂课的读书时间为 9分 50秒,其中,最长

7、的是 14分 35秒,最短的是 6分钟;每堂课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平均 24 5个,最多的提了 45个。 孙惠芳老师对一堂阅读教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后,发现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 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 1 6个问题之多。在这些问题中,有效问题共有 36个,占 57 14,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对学生学习有提醒作用的问题;低效问题 25个,占 39 68,主要集中在过于简单及无意义重复等问题;另有 2个没有必要提出的无效提问。同时,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 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 8个左右。在某个教学环节,原本只有一个问题,但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

8、 l3个问题。 根据已有的调研以及笔者听课的感受,除了 提问频率过高、低效或无效提问较多之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二)给学生的候答时间不够 这一点同提问过于频繁的问题有关。不少语文课上,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则是一个回答接着一个回答。看似师生之间有很多互动,但这种现象却反映出提问的低效问题。要么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说出答案;要么就是最初提出的问题太难或太偏,而学生的回答又不能满足教师的预期,于是教师不得不分解出若干铺垫性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逐步说出教师期待的答案。 (三)提问偏离语文学习目标 具体表现是围绕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常

9、常脱离文本情境。也许是为了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相关的字词教学外,大多只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章蕴含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来设计提问和组织教学。而且,这些提问大多可以脱离课文的具体情境,似乎在什么课文中都可以提,如“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这样写,好不好啊?” 这些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将自身已有生活经验同课文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致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只是依据课文的一些表面信息展开联想,泛泛地谈论自己的感悟,连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达不到。 在草地夜行的教学中,针对同一段课文,一位教师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学生

10、的反应也是大相径庭。这一段是说老红军不幸陷入泥潭,“我(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第一个班教学时的提问是“孩子们,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感受到小红军非常悲痛;他痛恨草地;此外就是非常敬佩老红军。 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教师的提问是“此时此刻,小红军百感交集,他会想什么呢?”从学生回答看,思路打开了很多,不仅说到了很多不同的方面(对老红军的无比崇敬、准备化悲痛为力量、悔恨交加等),而且语言表达也比较具体和生动。显然,第二种问法要求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联系上下文,从课文的“空白处”展开联想,在思考小红军的心理活动时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入的理解。而面对

11、第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明确思考的起点,学生只能泛泛地说说自己的模糊体验,很难调动深入的思考,也无法获得对人物的情感共鸣。 (四)提问过于零散 这个问题同教学目标分散、不集中有关。一些教师出于“面面俱到”的考虑,试图在一堂语文课上照顾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例如,一篇课文,既要有识字写字、词句教学,又要有阅读理解、深刻把握思想感情,还要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另外不忘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章的写法精妙。在有限的时间里,由于目标过多,教师只能忽而问这个,忽而问那个。学生的注意和思维也是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师生的大脑都在不停地运转,但最终结果却是不知道这一课到底学什么。不仅老师和学生感到疲

12、惫,往往连听课者也感到累而无功。 (五)问题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没有指向性 很多老师为了突出语文学习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 “你读懂了什么?”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 “谁能读出数不清的感觉?” 作为听课者,我们常常对这样的提问感到困惑这位老师究竟想让学生干什么?尤其是想到,教师可能对每一篇课文都提这样的问题,那么教学过程究竟想让学生学什么,或者说要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按什么方法或思路来学习? 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提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心中对“正确”答案是有一些预期的。例如,一位教师在田忌赛马的第二课时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读第一次赛马的部

13、分,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说,“我知道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 老师温和地中止了学生的回答,说“用书上的话不叫读懂了”。 从这个反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这部分的大意。从后续的授课过程看,她希望的回答是(我知道了)田忌和谁赛马、赛马的过程、结果,以及田忌失败的原因。既然如此,问题的表述完全可以更加明确,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你知道了第一次赛马的哪些信息?”,或者在提问之后加一个指导语“你知道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提问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

14、提问要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为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识会写一个个生字词、理解每一篇精读课文的思想内容、按照教材要求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教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够按照汉字及词句的结构和音义规律独立识字、阅读和恰当表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文本的特点灵活选用阅读策略、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让听者和读者理解为此,从提高提问有效性的角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形成清晰的认识。 以阅读教学为例,课堂提问应该多一些围绕读书策略和方法、语言及文章结构和运

15、用规律等方面来设计。下面是一些具体实例。 从文章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此刻的心情? 这一自然段与其他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篇文章让你想起了哪些咱们以前学过的文章?为什么? 我们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一段的? 同样是阅读理解的教学,为了使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和阅读策略有所感知和区分,提问也要因体裁和题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澳大利亚的语言教学研究者苏里尔提出,教师可以就同类读物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此类读物的基本特征,并在围绕这一类读物进行的阅读、表演、写作等多种活动中加以运用。这些一般性问题的实例如下。 家庭故事类 (1)主要人物是谁? (2)他们面对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3)这个家庭的生活同你自己家庭的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明理由。 (4)这个家庭有什么人像你?为什么? 侦探故事类 (1)在故事里,实际的罪行是什么? (2)有犯罪的动机吗?是什么? (3)作者给了你什么线索帮你进行侦探活动? (4)你对结尾满意吗?请说明理由。 幻想故事类 (1)故事里的世界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3)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我们不具有的特殊能力? (4)人物在故事一开始就具有这些能力吗?如果不是,他们怎样获得的? (5)这个故事里有两个相反的力量吗?如果有,是什么? 学校故事类 (1)你像故事里的某个孩子吗? (2)你所在学校生活在哪些方面与故事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