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768667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胡晓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致关重要的,是关乎一生的素质,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抓重点记笔记,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认真,课上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且声音响亮,善于发现问题提问问题,注意学会休息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

2、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该如何养成呢?我觉得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好日常行为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1、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2、朗读课文的习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语

3、感的获得,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读”来完成。在朗读过程中,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够更好得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气势、韵味和语言的美。3、勤于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4、勤读书、勤作文的习惯。要写好作文,必须从平时抓起,在多读书的同时,还要多练笔。养成写日记、做摘记、写小评、随笔、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 5、写好字、说好话的习惯。写一手工整规范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平时写字要工整、规

4、范、美观大方,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说话要力求做到简洁、流畅、得体、有条理。 6、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的过程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读书时,要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 二、 教师表扬鼓励,激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能强化孩子的自律意识,使好的习惯得到强化和保持。三、家长与教师相互配合,重视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

5、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家长和教师要相互配合,在资金、方法、好书推荐等方面给孩子以指导,激励,让他们爱上读书。教师在这方面应加大应加大关注度。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自由阅读,互相交流;在课外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总之,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最终形成终生的学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