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76541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区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内容提要】本文论证了研究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性,简要地概述和评论了有关地区一体化的几种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其中包括:地区与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联邦主义、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与自由政府间主义。文章指出,每种理论和流派都反映了当今地区一体化的部分现实,但也都有其自身理论范式的局限性。在中国学术界,以往鲜见使用“地区主义”的称谓,至今国内的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是“地区一体化”、“地区经济合作”、“世界经济中的集团化或区域化”这样一些概念表述同一现象。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尤其是中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后,“地区主义”一词才逐渐被从欧美

2、文献中移植到中国学术界。近年来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期刊和论文中,开始出现“地区主义”的字样。1界定“地区一体化”与“地区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为了叙述方便起见,特此说明本文中无论使用“地区一体化”还是使用“地区主义”,均指同一概念。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与兴盛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近些年来中国政界、外交界和学术界之所以开始重视研究地区一体化理论、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地区合作,是由于时势使然。地区主义向上影响到全球化进程和全球秩序的构建,向下与国家以及企业、利益团体、社会运动等非国家或次国家角色紧密相联,因而是在外交与国家间关系、地区事务与世界体系、全球社会等多种层

3、面上塑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结构特征的主要力量之一。地区主义的普遍发展突出了地区因素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中的重要性,全球化与地区主义、地区间关系与大国关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正在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整体结构体系。“地区和地区主义可以充当一种透镜,世界政治的核心事务由此折射出来并得到了特殊的塑造”。首先,地区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重大影响。第一,地区主义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新的结构层面与脉络。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结构中,地区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对国家、国家间关系和全球范畴中的互动产生影响,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单位,也不作为一个自变量存在并发挥国际作用。如今尽管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塑造能力

4、不断增强,但在地区主义的作用下,国际事务越来越具有了地区的属性,受到地区结构与特征的制约。地区战略、地区角色、地区相互作用与地区方式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构成了国际关系分析的基本话语与范式的一部分。第二,地区主义同全球化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有着正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一方面,地区主义能够推动地区新秩序以及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并对它们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考克斯(RobertCox)指出,任何一种国际秩序都是三种力量的结合:权力的分配、制度的作用、规范行为界限的认同与意识形态。如果这些力量是一致的和相互适合的,就会存在一个稳定有力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地区主义对未来的地区秩序也有着破坏

5、作用。地区主义对地区秩序的构建的积极意义是以地区的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如果在地区内建立由部分国家参与的具有排他性或针对某个地区内国家的多边合作或次地区合作,则会使地区陷于分裂,导致地区内关系的不和与紧张,破坏地区一体化的进程。第三,地区主义有助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并对许多冲突进行控制和管理。地区主义在安全范畴上的意义是能够通过机制的建设增加透明度,降低不确定性,和平解决争端,规制地区内和外部大国的行为规范,从而逐步培育出一种“安全地区主义”的观念与制度,降低“安全困境”的缠绕,并推动一个新的多边的地区安全架构的确立。在这种对安全影响的框架下,地区主义对缓和或解决地区内国家间、国家内部的冲突有着程度

6、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讲,地区主义对解决这些冲突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的影响是与民族国家的自助、地区和全球力量的平衡、同地区外力量的结盟和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等其他途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来的。其次,地区主义是多边主义的必要补充,地区主义是多边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多边主义的形式,地区主义信奉的是地区或次地区整体观念与合作观念,不断培植出超越国家范畴的地区集体认同和组织认同,能够提供整合地区内所固有的各种分裂、隔阂现象的动力。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多个国家之间可以在各种功能领域里合作。一开始,这种多边合作出现在那些容易合作的领域,后来逐步上升到难度较大的涉及国家主权的让渡与共享

7、领域的合作。如果地区一体化能够建立在本地区对开放经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它就有利于通过政治机器来解决与深层次一体化相关的政治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经济自由化。再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亚洲地区强国,在地区主义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重要战略选择的今天,地区主义的战略理应成为中国实现本土责任和地区责任、发挥全球政治大国作用的重要选择,推动和建构亚洲地区主义是中国在新的世纪实现自己的大国责任的核心。具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与世界地区主义新浪潮相对应,地区主义才纳入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视野,中国对地区一体化的态度及政策取向在1997年前后开始发生变化,从1997

8、年前后开始积极参与地区主义。这是因为,第一,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互为补充的趋势,反映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所以,中国应该既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在推进地区合作方面也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为此,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首脑会议,支持东盟倡议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支持东盟的许多经济合作倡议,支持东盟地区论坛的安全对话与磋商。在2001年10月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基总理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外,中国积极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并参加了曼谷协定。上海合作组织”作为第一个在中

9、国诞生并由中国作为重要创始者的国际组织,是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提高的突出体现。第二,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政府政策的转变起了直接的作用。经过围绕着港币的攻防战,经济安全保障作为新的安全保障概念而得到领导层的认可。连锁反应式的货币金融危机再一次表明了东亚地区的命运密切相关的现实,提高了中国的东亚地区归属意识,从而以亚洲认同的建构为依托推动亚洲地区主义的建设。中国积极推进地区主义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有了参与地区合作多边框架的自信。自从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在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时人民币没有贬值,这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称赞,中国已具备了向国际社会负责的个性

10、。目前国际上有关地区一体化的学派林立,视角不同,观点各异,构建了一些颇具解释力的“理论岛”。囿于篇幅,本文只能筛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择要予以介绍,使读者管窥一斑。由于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时期不同,所以在概述时必然要涉及到各个时期的文献。理论一:地区与地区主义 何谓地区“地区”的概念是地区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识别地区的主要任务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一个特定的地区构成一个明显实体的程度作出判断。国际关系学者对地区的分类与界定很多。目前国际政治理论中具有代表性并被广为引用的一些有关“地区”的定义如下。很多理论家同意约瑟夫奈(JosephS.Nye)提出的关于地区的最起码的概念:“一个国际性地区就

11、是“由一种地缘关系和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性联结到一起的有限数量的国家”。这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所习以为常的定义。卡尔多伊奇(KarlWDeutsch)把一个地区界定为在广泛的不同层面有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组国家。这种相互依存模型经常但并非永远是经由区分不同国家集团的经济、政治交易及社会交流模式来显示的。布鲁斯M拉西特在国际地区与国际体系:一项政治生态学的研究一书中,对地区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他提出了用物种不同的方式划分每一类地区的五条明确标准:社会和文化相似的地区,即地区的组成国家在内部属性方面类似;国家的政治态度或对外行为相似的地区,其判断根据是各国政府在联合国的投票立场

12、;政治上相互依赖的地区,各国通过超国家的或者政府间的政治制度网而联系在一起;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地区,地区内部贸易作为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上接近的地区。10LJ坎托里()和SL斯皮格尔()在地区国际政治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基于地理、历史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关系方面的原则认定了十五个明显有别的政治地区,并称之为“次体系”(subordinatesystem)。他们将“地区”界定为:包含一个、两个或更多的互动的国家,这些国家享有共同的种族、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联系,它们的认同感有时通过对体系外部国家的行动和态度而增加。11威廉R汤姆逊(WillianRThompson)试图将地区的概念标准化,他

13、提出区分地区体系的21种属性,由此得出地区或次地区体系存在的四种必要条件:行为体的关系或互动模式体现了某种规制(regularity)和密集(intensity)的特定程度,以至次体系中的某一点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点的变化:各个行为体一般是相临近(proximate)的;内部和外部观察者和行为体承认该次体系是一个明显的区域或“行动舞台”;该次体系逻辑上包括至少两个或可能更多的行为体。12瑞典学者赫特(Hettne)和索特伯姆(Soderbaum)对系统论的定义加以扩展,提出了广义的开放性的“地区”定义,认为应超越国家中心观,重点研究“地区性”问题。他们把“地区性(regionness)”分为五个递

14、进的层次:地区区域地区复合体地区社会地区共同体地区国家,从而为建立相对独立的新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13中国学者庞中英博士则吸收了赫特和索特伯姆的定义方法,独具创意地提出地区“是一个多种共同因素塑造出来的有着地缘色彩的国际政治经济概念,是国际体系中现实存在的和正在出现的一种以经济合作和解决共同问题为中心的区域性次级国际体系。”14中国学者肖欢容博士认为,“国际关系地区主义中的地区是指根据内聚力、交往、权力的层次或各种关系的结构等一个或多个因素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空间。”15上述学者虽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地区”加以定义,但是总的说来,地区主义中的地区体现出如下特点:强调国家之

15、间的互动,越来越远离“地理区域”的原始含义,而更多的是对一种介于个别国家和全球整体之间的中间层次或过渡层次进行研究。将地区作为一种功能单位的观念日益突出。地区的政治观念建构越来越重要。建构主义强调一个地区应该由一些共有一种认同感的国家组成,而不管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2、对地区主义的界定“地区主义”的产生究竟应当从什么时间算起?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地区主义“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有的。在这之前的世界历史上,并没有过这种现象;”16“迄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区主义尚未进入国际关系的语境。”17但也有其它的不同观点,如美国国际经济学界有人以国际贸易为中心研究新地区主义时提出:“最初的地区主

16、义事件发生于19世纪的后半期,并且主要是一种欧洲现象。”18还有人在研究东亚的地区主义时提到,东亚地区曾经有三个传统体系:一是儒家体系,二是“门户开放政策”,三是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并把它们定性为“强加的地区主义”典型。19此外,不少着述在讨论地区主义的功能时经常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分裂为以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互相排斥的集团的历史为例,说明地区主义至少在那时就发生了。有关“地区主义”的定义,更是纷繁复杂,争议颇多。国际经济学中最流行的定义是:地区主义就是:“单个的民族经济在制度上结合为更大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20对这种实际上是把地区主义等同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观点,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怀特瓦尔特(Wyatt-Walter)认为经济地区主义是“一种有意的政策,目的在于鼓励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而国际经济一体化则是上述政策的结果或“自然的”经济力量的产物。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