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763001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方药新用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对方药新用研究的历史沿革及近20年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概述,认为由于历代医家从理论、临床、实验及多学科等方面对方药新用的研究,使方药的功效、适应范围得到了拓展;此外,就如何在方药新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了思路及方法,认为经方和效方的文献整理和挖掘是研究的理论源泉,探索方药配伍规律是其理论研究的主轴,而临床实践是发现其新用和效用检验的必要手段,多学科协作参与进行方药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引进分子生物技术是方药新用研究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 方药新用 中医药发展史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多学科研究 方药新用的研究自古以来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

2、核心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十三方”和汉张仲景伤寒论载“113方”问世以来,历代医家通过对方药效用的不断总结、归纳、探讨、研究和拓展,促进和推动了中医方药学的发展。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现代科技及医学科学的迅猛的发展,对方药新用的研究呈现出蓬勃、活跃的良好势头。但如何继承传统方剂的效用和理论,如何拓展方药的治则范围,如何创新方药的理论思想和应用方法、并探索新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范围,已成为方药研究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方药新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就如何开展方药新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研讨。 1 方药新用研究的历史沿革 追溯方剂、中药学的发展史,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出现,已显示了方

3、药学的萌芽。自先秦、春秋时期黄帝内经的诞生,其理论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而伤寒论的问世则标志着方剂学科体系的形成。自此,对方药功用的研究成为历代医家对经方继承和发扬的主要内容之一。至晋隋唐宋时期,方剂学发展盛况空前,晋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详细的载方论效。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共30卷,133门,载方五千三百余种,其千金翼方则补充了前者的不足,共30卷,189门,载方、证、论二千九百余首/条。唐王涛的外台秘要共40卷载方六千余首。 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共100卷载方16 834首。宋赵佶的圣济总录载方二万余首。上述众多的方书对古方功效进行整理,对主治进行分类归纳,在继承的基础上,阐幽发微,有补前人所未备,

4、亦有独辟蹊径、创新发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和流派的形成,正是对传统方药治则功效理论的发展。明清时代,方药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明代朱棣编著的普济方载方61 739首,为我国古代方书收载方剂数量之首。清代温病学的创建,对温热病方剂的应用和研究,使传统方剂功效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有所创新,如明吴昆的医方考,全书六卷,收集历代常用方七百余首,按病症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等四十四类,对方药“揆之于经,酌以已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对方药的功用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清汪昂的古今名医方论对众多前人古方的功效进行探讨、论证、发挥。清医学源流论将经方中通阳益气、滋阴养血的“炙甘草汤”化裁,创新了滋

5、阴养液、主治真阴欲绝的“加减复脉汤”和滋阴潜阳、主治虚风内动的“三甲复脉汤、以及滋阴熄风、主治虚风内旋的”大定风珠、滋阴生液、主治津枯便秘的“增液汤”等4张方剂,此类众多医家对经方的发挥和新用,推动了方药学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医学的传入,对方药的传统功效理论注入了新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在古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拓宽了新的方药效用。陆渊雷著伤寒今释,“取古书之事实,释之于科学道理”,从西医药理学角度,对伤寒论方进行了新的功用阐述。民国左季云伤寒类方汇编中,通过临床研究认为,仅治“太阳表虚证”的桂枝汤,尚有调和阴阳、能内能外之用,故左氏以太阳经立论,增补

6、了以病机为营卫不和的胸腹痛、背彻痛、通身寒冷、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等12种病证。至近代,对古方新用的研究,已逐渐出现了从历史的方证对应转向方病对应、从辨证论治转向辨病论治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直至近50年来,对方药新用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临床还是在实验研究等诸多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 2 方药新用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近20年来,方药新用的研究多体现在对方剂的文献整理、理论的阐发、方剂配伍规律的新发现、药物加减后新功效的增补、药物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证实、新的药理作用的揭示、以及多学科、多途径、多技术方法对方剂功用的前瞻性探索等诸多方面,形式多样化的研究使方药新用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进展并获得了丰硕的

7、成果。 理论研究 传统的理论研究,注重对古方、经方效用的整理、校勘和辑佚、对经验效方的增补,如1996年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彭怀仁主编)分11分册收方十万余首;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华本草(南京中医药大学宋立人负责)共10卷,可谓为收载中国民族医药药物之大全。这类著作,对众多的方剂、药物进行了主治、功效、适应证的整理、归纳、增补、删减和详解;而1997年出版的古方今用(李世文、康满珍)一书则是通过临床实践对方药新功效、新主治和适应证的发现和总结,这类古方新用的研究模式促进了古方、经方的理论和功用的发展。此外,对理论文献的综述研究,一定程度上亦给寻找方药新用的苗头和发现指出

8、了方向。笔者经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发现,近十余年来,对经方、验方、新方的综述性文献有四千二百余篇,其文献都为对目前或近期几年某一方药的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的现状的概括,加以总结归纳中并予以评述,以肯定现在的成果,指出研究现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此外,尚有从方证研究、用药经验的理论探讨、剂量的变化、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的改革、配伍规律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1中,发现和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总结新方法,探索新疗法。理论研究是从综合中总结经验,从不足中寻求改良,从肯定中寻找发展,从难点中思索突破,为方药新用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基础。方药新用的理论研究无疑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 中医药得

9、以继承和发扬的生命力在于牢固的临床实践性基础和临床经验的撷箐,大量的方药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取得和发现新的疗效和新适应范围,是方药新用研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临床的方药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以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诊治方式,在方药新用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金匮肾气丸本为温肾益气治疗阳痿、早泄之方药,但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临床观察发现,该方药对慢性肝炎、慢性浅表性胃炎、顽固性失眠、泌尿系结石、女性尿道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哮喘等多种疾病有效2;再如完带汤本是治疗妇女带下过多之方药,但有临床研究者根据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邪为患的病机,拓

10、展为可治疗小儿水肿、泄泻、流涎、耳聋等病证3。此外,尚有参苓白术散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慢性肾炎激素递减过程中反应的论载4;亦有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的报道5,有膈下逐淤汤治疗小儿久泻、芍药甘草汤治疗咳喘、乌梅丸治疗结石、平胃散治疗盗汗、酸枣仁汤治疗胃痛等众多方药新用的临床报道6。上述方药临床应用的拓展,是以“谨守病机”并以“异病同治”的治则为理论基础,通过临床总结、验证或探索发现了方药新的效用,使主治、功效、适应证等范围得到了拓展,给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研究 运用现代实验手段、技术和方法以揭示和阐述方药的有效成分、有效组分、药理机制及其作用靶点是实

11、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证实和发现方药新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有人从中医“证”的动物模型角度着手研究,旨在通过方药的实验观察,来证实对动物中医“证”的模型的客观治疗作用和对微观指标的调节变化,在证实传统功效的同时,有时亦可发现了新的药理作用7。如有人运用大承气汤对腑实证的攻下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证实对急腹症动物模型客观存在攻下作用的同时,揭示了大承气汤能加速血液中内毒素的清除、抑制TNF的诱导产生、降低PGE2水平、抗过脂质氧化、抑制自由基损伤等现代作用机理,但研究同时发现该方药能使肺泡吞噬细胞增多,死亡率降低,对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8,展示了大承气汤方药新用的拓展前景。不少学者从

12、复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药物的化学结构等入手研究。如有人对生脉散方中的3味药合煎与3味药分煎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发现人参、麦冬、五味子合煎后产生了一种新成分5-羟甲基-2-糖醛,而可能具有新的治疗作用9;亦有学者实验发现,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黄芩苷的溶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10。有文献表明,日本仅1993年就发表了复方研究论文103篇,对45个中药复方进行了组方配伍、药物活性、化学成分、药物代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实验结果来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功效8。此外,尚有众多的实验研究显示,中医方药在具有传统的解表、清热、泻下等治疗作用的基础上,尚同时存在几种以上的其他作用,如抗感染、清除内毒素、抗疲劳的药理作用11,对进一步开拓方药新用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多学科研究 最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与渗透,对传统方法研究中医方药效用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亦给中医药的方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有人运用数学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新的高维数据归纳”的“归约算法”,利用先验的属性(方药功效)相似信息,归纳得到任意属性间的权重矩阵,引入神经网络,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得到最终数据结果12(功效优劣的排序),该方法可以对宏观描述的功效进行数字化评价,以确定主次、新旧功效。也1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