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特征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76079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建筑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汉代建筑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代建筑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建筑特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建筑特征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 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 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 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一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 组成部分, 夯筑技术及瓦的使用是台基的出现成为可能和必然。二西汉时,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和穿斗两大结构体系日趋于成熟,梁架结构的 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室内空间,增强了室内采光,这也是建筑 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 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承重结构的支柱在当时已被广泛

2、采用,墙内柱及半附墙壁 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顶整个荷载的主体。无论是独立柱、附壁柱、还是墙内柱,柱下 都有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 的柱础石。柱础石的埋深一般与槽基同深。三、汉代建筑科学在基础处理上的成就。综上所述,到两汉时期止,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基础的处理上已达到了 一定的水平, 其主要表现在:1、基础的处理方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态差别分别采取相应的形式。2、基础墙体的处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增强了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3、基础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说明汉代人们对地层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4、砂垫层的使用,是古人对长期建筑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地层土壤性质尤其是砂的性质进一步认识的

3、结果,进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地层应力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开始有所研究。5、柱和 墙结合使用,是对原始木骨泥墙建筑结构的发展,也是后代砖木混合一一 “墙倒屋不 塌”结构的基础。柱础的使用进一步增 强了承重柱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也减轻了 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对柱根部的侵蚀。汉建筑成就一、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都是十分 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 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 折服的。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 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

4、的突破。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得到了解决。它们的 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大量用砖于地 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 墓的地下结构。四、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V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与木雕。在 雕刻手法上,既有线刻,也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甚至还有圆体的透刻。此外,画像砖、 画像石除了表现自身的艺术风格,还和其他墓中 建筑构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艺术处 理(浮刻、圆雕、壁画等)相配合,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