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家常课 (2).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755053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节家常课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节家常课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节家常课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节家常课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节家常课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节家常课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家常课 (2).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节家常课余云德如果说有的好课能让我高歌一曲,那么,前不久我偶然听的一节课则令我低吟一首小诗。这节课非常平实,老师和学生也很朴实,但课堂教学却很扎实,学生学习成果自然也很丰实。课堂是由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刘秋泓老师和五(4)班学生一起打造的,是在福田区区域“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背景下的一节典型的家常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清平乐村居,它也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首小令,没有一句浓笔艳墨,纯粹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乡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表现出词人辛弃疾对乡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这节课,简单地从背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而回忆对词的认

2、知开始,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接下来的课堂流程交还给了学生。一、学生根据导学方案(如下)自学自学闯关第一关读:我能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提示:大声读几遍,要求字字音准,字字响亮,字字饱满,注意“翁媪、亡赖、剥”等字的读音。画出词句的节奏线,并读出这首词的节奏感,读得抑扬顿挫。)第二关写:我能正确地书写生字,而且写得工整、美观。醉 媚锄剥第三关诵:我能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语境,并能读出词中的情境,读出词的意境。(提示:记得理解“醉、相媚好、翁媪、亡赖”几个词语的意思,必要时,别忘批注哟。)这份“导学方案”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操作性强。导学目

3、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第三学段要求。并且“导学方案”的语言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我能”表述,题目也采用“闯关”等学生喜欢的字眼。因此,接下来的12分钟时间里,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地自学,非常扎实,读书时则书声琅琅,写字时又安安静静,同时,读书、写字姿势和习惯良好。老师则轻轻地随时出现在举手的学生身旁,时而俯身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其中,第三关里的“语境”指的是语言本身传达的意思,“情境”则是学生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意境”指向作品和语言的韵味。本班学生事前已知晓“三境”。二、小组根据合作要求(如下)交流探讨小组交流探讨1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进步。用自己的话把词句的意思说给同学听。2查一查,看谁

4、生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3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分享时提出来。这个班学生学习小组建设成熟,组长组织老到,组员互相评价、互助纠正到位。四人小组,每个组员都开口读、讲、议,都接受同伴评议并练习,一一过关。我身旁一个小组有学生把“媪”读成“温”,同伴不仅指出错误,还进一步强化:“媪是女字旁,老妇人的意思;并且读o在词句里押韵。”说完,便带着那个学生读起词句来。这样,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时10分钟,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助局面,很好解决了传统课堂老师“一对四、五十”难题。期间,老师仍然指导在各小组合作学习中。三、全班分享学习成果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表达式学习的作用。学习小组和个人根据抽

5、签结果,随机上台,学生个别诵读,小组其他成员则分工合作解释词句意思,再小组融进自己的感悟,读出词的情境和韵味。台下与台上学生互相纠正错误,(举例)(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举例),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互相欣赏,互相解答提出的疑问,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激烈、发言积极的良好态势。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不好停顿,老师轻言细语地提示: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音断意不断,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檐字可以适当拉长一些,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老师范读),而不能一字一顿,一词一顿(举反例)。”学生再次练习朗读,不仅朗读有进步,还懂得了朗读古诗词,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

6、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其间,读到兴浓时,台下学生会要求与台上学生PK朗读:“XX同学,你读出了词的韵味,特别是最后一句,你让我仿佛看到了小儿顽皮、可爱的样子。我想跟你PK读。”果真,一个比一个读得有味,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致勃勃。最后,老师对学生说:“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来读一读,看看我的朗读能不能把你们带进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生活中去。”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美妙的“画境”中这样的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四、老师在水到渠成中深化引领老师见火候已到,提出问题:“这首词中有个字是表达情感的中心,是这首词的眼睛,你认为是哪个字?”学生很快找到“醉”字。老师进

7、而又问:谁醉?醉什么?联系上下句,联系插图,把你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书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不自禁地深入领悟“醉”字的含义翁媪表面微醉在美酒中,更陶醉在天伦之乐中。老师还在引逗:“此时,带着醉意的老公公、老婆婆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醉了吗?还想读吗?来,一起再来读,读出醉意!”老师并未就此戛然而止,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人更醉了,谁呢?”学生领悟“作者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中,陶醉在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中。”老师突然话锋一转:“作者是真的陶醉了吗?”随即出示以下知识链接: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

8、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所以,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便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学生默读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居安思危,借酒浇愁,这是一种借景抒情的“醉”。整节课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并把自学放进了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回家自学任务繁重、自学不好的问题,也很好地回答了有同仁怀疑“教与学方式转变”课堂的真假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