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774299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5m,少数可达50300mo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2015版中国药典对输液微粒的限度作了明确的规定,静脉输液装量为IoonI1.或IoOnI1.以上,210U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Q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一、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环境因素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

2、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2、药物因素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3、输液配制因素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1)玻璃安薇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切割安裁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二、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血管栓塞在静脉输液

3、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Q2、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3、肉芽肿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剌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4、过敏反应药物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4、5、热原样反应如果静脉输液的液体中有抗生素、含有热源的药物或微粒,则导致病人产生热原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输液的大约1个小时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0、出汗、发冷、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Q三、静脉输液微粒的预防和控制1、加强对治疗室及病房管理治疗室、处置室应严格划分无菌区,每日湿式打扫、擦拭并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减少人员流动Q有条件的可配备空气净化器,最好在层流净化的静脉配置中心完成药物配置。2、加药过程中微粒的控制1)正确切割玻璃安献玻璃安薇在保证开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砂轮划痕的长度及次数,划痕长度不超过瓶颈的1/4周,轻划一次即可,划过后要擦拭消毒,减少玻

5、璃碎屑的残留。禁用镜子、钳子等物品直接敲开安敲。2)合理选择输液配制针头注射器针头尽量选择一次性的、型号较小的针头,一般选择9-12号,最好不要超过16号;手持注射器要符合无菌要求,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抽药时的空针不能反复多次使用,抽吸时安瓶不应倒置。3)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多种药物联用时,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配制输液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及药物溶解度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3、合理选择输液器具在输液前,根据输入药物、溶剂、附加剂的理化性质合理选择输液器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如:留置针及中心静脉接头选择无针正压接头,可减少因使用肝素帽穿刺引起的橡胶微粒污染;输注中成药、脂肪乳及肠外营养液时,宜选择精密输液器;输注血制品及生物制剂时使用输血器,但由于输血器过滤装置孔径较大,故不可用于静脉输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