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收稿日期:2003-1-20作者简介:许檀(1953— ),女,天津市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学院教授 本文为“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系列研究之一,目前已完成的个案有《清代河南的商业重许 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内容提要:洛阳商业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它不仅是河南府的商业中心,也是陕甘地区与中原及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嘉道年间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当有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四五百万两 关键词: 洛阳 潞泽会馆 山陕会馆 捐资 洛阳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东汉、北魏曾为国都;隋、唐两代建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又称东都它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经济都会此后由于政治地位的丧失,洛阳城市经济明显衰落了清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商品流通的扩大,洛阳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关于清代洛阳的商业状况,文献记载较少不过,山陕商人在洛阳修建的两座会馆较完好地保存下来,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曾前往调查,抄录了一批有关该会馆创建、重修的碑铭本文主要利用这些碑文资料,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1期)、《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待刊稿)等。
这批碑文主要有:洛阳潞泽会馆乾隆二十一年《关帝庙新建碑文》、乾隆二十四年《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嘉庆二十年《老税数目志》;山陕会馆道光十五年《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捐款碑》(该碑无碑名及年代,全碑开列600余家店铺名号及捐银数目)、道光十八年《东都马市街山陕西众商积金建社碑记》、道光二十六年《襄陵帮捐银叁百两整》碑、咸丰二年《山陕会馆关圣帝君仪仗记》等,以下引用各碑只列碑名 对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进行个案考察 (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清代为河南府府治所在,以洛阳县为附郭乾隆年间,洛阳商业已有较大的发展据《河南府志》记载,清初洛阳府经历司征收老税银53.913两,牲畜税银52.791两,乾隆年间增收盈余银636两;洛阳县,清初征收的老税银只有3两,到乾隆时新增税银208两,另有盈余银1038两(乾隆《河南府志》卷24)道光年间的记载称:“东都四达之府,西接崤函,北望太行,为秦晋门户,两省懋迁之畴盖萃于兹”(《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洛阳城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南关之外是该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仅马市街就聚有商业店铺数百家(详下)纸坊街可能是造纸作坊的聚集之所,亦或也有销售外来纸张的店铺汇聚于此。
清代山陕两省商人所建会馆即坐落南关外东关之外是另一商业区,山西商人所建潞泽会馆坐落于此《洛阳县志》称:“山西东会馆在东郭,山西西会馆在南郭,并祀关帝”(嘉庆《洛阳县志》卷17),指的就是这两座会馆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先看潞泽会馆该会馆始建于乾隆九年,为山西潞安、泽州二府商人集资共建,位于洛阳城外东南隅,即《县志》所言之东会馆,又称关帝庙会馆建筑有大殿、后殿、舞楼、钟鼓楼、东西廊房等,[1] 现为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乾隆二十一年《关帝庙新建碑文》记言:“洛阳城外东南隅之关帝庙,建自潞泽商人崔万珍等,规模宏远,状貌巍峨,极翚飞鸟芽之奇观,穷丹楹刻桷之伟望,捐金输粟,取次成功”乾隆二十四年《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镌刻了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及其捐银数额,从该碑所镌商人姓名远远多于商号名称看,捐资者中行商所占比例可能较大从大多数商人商号捐资额都有尾数来看,集资采取的主要应是抽厘方式,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商人商号乃至行业属于认捐 抽厘或是认捐,从捐资数额可加以区分认捐一般都是整数,抽厘则即便数额很大多有尾数,如萧立盛捐银2038两、刘玉成捐银624两3钱等等 从行业分布看,计有绸布商46家、布商38家、杂货商14家、广货商12家、铁货商5家、扪布坊53家、油坊57家,合计225家,共捐银36224两5钱。
其中,绸布商捐银27000余两,布商捐银6100余两,绸、布两业合计已占全部捐款的90%以上此外,所谓“扪布坊”应是对布匹进行加工整理的作坊,若再加上这53家作坊,经营绸、布两业者合计137家,占捐资商人商号总数的60%以上显然,绸、布两业是潞泽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表1是乾隆年间潞泽商人捐银的分类统计,请参见表1 乾隆年间创建潞泽会馆捐资商人商号的分类统计—————————————————————————————————行业分类 商号数 占总数% 捐银(两) 占总额%—————————————————————————————————绸 布 商 46 20.5 % 27033.7 74.63% 布 商 38 16.9 % 6103.1 16.85% 杂 货 商 14 6.2 % 1100.0 3.04% 广 货 商 12 5.3 % 1012.0 2.79%铁 货 商 5 2.2 % 398.5 1.10%扪 布 坊 53 23.6 % 337.2 0.93%油 坊 57 25.3 % 240.0 0.66%————————————————————————————————— 合 计 225 100.0% 36224.5 100.0%————————————————————————————————— 资料来源:据《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统计。
该碑所镌商人商号中,捐银最多者为祁永兴3000两,并捐地10亩;该商号的伙计又单独捐银1300两,合计为4300两;伙计捐银高达1300两,显然这家商号的规模绝非一般此外,捐银超过1000两的还有7家表2所列是这8家商人捐资数额及其经营额的折算其中,除董鉴新一家经营布业外,其余7家均为绸、布兼营碑文未记载此次集资的起讫年代,不过潞泽会馆始建于乾隆九年,乾隆二十一年落成立碑,前后为12年;若以乾隆二十四年刊立《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计之,则为15年这里以1‰的抽厘率, 洛阳会馆各碑均未言及抽厘率,这里参照周口会馆的抽厘率,详请参见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 按15年平均计算,八家商号中年经营额最低者为7万余两,最高的祁氏商号为20万两,合计为98万余两以同样的方法折算,乾隆年间潞泽商人的年经营额为240余万两表2 捐银1000两以上的八家绸布商及其经营额的折算————————————————————————— 商 人 商 号 捐银(两) 折合年经营额(两)—————————————————————————绸布商祁永兴 3000 200000祁永兴伙计 1300 ——绸布商萧立盛 2038 135867绸布商侯公盛 1753 116867绸布商祁新沧 1600 106667绸布商崔永升 1550 103333绸布商杜鸿盛 1218 80133布 商董鉴新 1202 81200绸布商魏永泰 1075 71667————————————————————————— 合 计 14736 982400—————————————————————————资料来源:同表1。
再看山陕会馆,即西会馆该会馆位于洛阳县城南关之外洛水北岸,为山西、陕西两省商人所共建道光十五年《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记载:洛阳“城南郭外有山陕西会馆一区,创自康熙雍正间计什一之盈余,积锱累铢,殆经始十有余载而后成功……嘉庆中,雨风剥蚀,颇有倾颓,两省之人惧其湮废,重葺而新之,经营又廿余年”,至道光十五年竣工其建筑有山门、照壁、正殿、拜殿、牌坊、舞楼、东西门楼、修廊、配殿、官厅,以及香火僧住房等,“俱依旧式”重新修整,“计赀凡二万五千有奇”依据碑文所言,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落成,历时十余载;而此次重修,自嘉庆年间至道光十五年,更长达20余年,耗银25000余两该碑开列了此次重修会馆的董事,计有:元亨利、泳盛▅、隆兴西、合盛顺、义兴隆、合兴涌、魁盛永、元益当、兴盛郑、义新盛、李元泰、永合源、兴隆合、永盛郑、大聚隆、永兴通、仁和德、义成生、新和荣、泰成豫、协盛玉、张元发、敬盛允等,共23家除两省商人参与集资之外,河南府知府陕西长安李裕堂、洛阳知县山西介休马懿二人也分别捐银800两和500两在该会馆院中有一块捐款碑,列有652家商号的捐资数额其中捐银最多者为义新盛640两,最少者仅只一钱。
该碑无年代记载,不过在上列23家董事中我们至少找到19家的捐资记载,估计应就是此次重修会馆各商号的捐款清单表3所列是这19家董事的捐银数额,表4为该碑所镌全部捐资商号的分类统计,请参见表3 嘉道年间重修山陕会馆19家董事捐银数额一览表——————————————————————————— 商号名 捐银(两) 商号名 捐 银(两)———————————————————————————义新盛 640两 元益当 120两 义成生 610两 魁盛永 120两 元泰当* 490两 永合源 85两元发当* 470两 敬盛允 80两元亨利 450两 仁和德 73两泳盛▅ 310两 兴盛郑 66两协盛玉 219两 大聚隆 65两永盛郑 182两 合兴涌 65两义兴隆 146两 永兴通 63两合盛顺 134两** ———————————————————————————资料来源:山陕会馆《捐款碑》。
* 李元泰估计应就是元泰当的老板,张元发应就是元发当的老板 和盛顺、和盛兴两家共捐银268两,这里以1/2计之表4 嘉道年间重修山陕会馆捐资商号的分类统计————————————————————————————————— 分 类 商号数 占总数% 捐银(两) 占总额%—————————————————————————————————100两以上 28 4.3% 6592.0 50.74% 50 - 97两 34 5.2% 2045.0 15.74% 10 - 47两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