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73862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时 实践活动--荡秋千 台儿庄 林向阳.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活动:荡秋千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研究过程,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实验材料(铁架台、质量不

2、同的钩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实验记录表等)每个小组一份。学生准备:日常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 创情板题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一天,刘亮、赵明、王壮(从左往右)三人在进行荡秋千的比赛,谁赢了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47页情境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在荡秋千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荡秋千2. 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的过程,知道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体验成功的喜悦。3.提出猜想。(1)谈话:三位同学的胖瘦情况怎么样?(王壮最胖、刘亮最瘦) 猜一猜谁会赢?(引导学生说

3、出自己的猜测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第一类:按体重来猜想:(1)体重轻,荡得快。(2)体重重,力量大,荡得快。 (2)现在他们已经来到了秋千架旁边,课件出示:(3种不同长度的秋千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你会选择几号秋千比赛呢?学生选择的对象是不同的,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第二类:按秋千的绳子长度来猜想:绳子短,频率快。第三类:认为与绳子长度和体重都有关系。(3)猜想小结:教师小结并板书: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想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总结一下,同学们有两种猜测。猜测一:在相同

4、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板书)教师解释: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物理中叫物体的质量。猜测二: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板书)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想验证我们的这两个猜测对不对,你们想怎么办?(板书:实验)小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实验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一: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质量有关。确定实验二: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教师引导:怎样做实验,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请在小组内商讨验证两种猜测的实验方法,并记录下来,确定实验方案。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并请小组代表向

5、全体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实验方法。1.实验指导(一)以小组为单位,用铁架台、质量不同的钩码、绳子、秒表等实验材料,按照以下要求做实验:(1)时间相同(15秒)内。(2)绳的长短相同(15厘米)。(3)物体的质量不同。(选择10克、20克、30克钩码各一个)(4)数一数不同钩码摆动的次数,并记录结果。思考:(1)有什么相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的条件?(2)你有什么发现? 3分钟后汇报实验情况。2. 实验指导(二)以小组为单位,用铁架台、钩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等实验材料,按照以下要求做实验(1)时间相同(15秒)内。(2)绳的长短不同。(分别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3)物体的质量相

6、同(20克钩码)。(4)数一数不同钩码摆动的次数,并记录结果。 思考:(1)有什么相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的条件?(2)你有什么发现? 3分钟后汇报实验情况。(二)实验操作谈话:确定好了实验方案,接下来就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吧!请小组长先分好工,再取出材料完成实验,并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附:实验记录表实验二记录表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 关。实验一记录表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 关。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引导: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组展示汇报实验

7、结果。(展台展示)实验一:教师引导:请你汇报实验记录表中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汇报:时间是15秒,绳长都是15厘米,10克的摆动了15次,20克的摆动了15次,30克的摆动了15次。我们发现:不同砝码的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填写实验数据时间15秒绳长15厘米砝码10克20克30克次数151515所以得出结论一: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猜想一错误。实验二:教师引导:请你汇报实验记录表中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汇报:时间是15秒,钩码都是20克,绳长10厘米的摆动了24次,绳长15厘米的摆动了15次,绳长20厘米的摆动了10次。我们发现:不同绳长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绳长越

8、短,摆动次数越多,绳子越长,摆动次数越少。时间15秒砝码20克绳长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次数241510所以得出结论二: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绳长越短,荡得次数越多,绳长越长,荡得次数越少。猜想二正确。2.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我们回顾一下课前的问题,这次请你说一说哪位小朋友一定会赢,理由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第一位小朋友一定会赢,因为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绳子越短,荡秋千的次数越多,第一位小朋友的绳子最短,所以第一位小朋友一定会赢。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解决荡秋千问题的过程,我们首先经历了猜想,猜想相同时间内荡秋千

9、的次数可能与物体质量或者绳长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分别做了有关物体质量和绳长的两个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越长,荡得次数越少,绳越短,荡得次数越多。猜想 实验 验证 结论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件出示:羊村运动会。(1)羊村运动会举行荡秋千比赛,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选择与谁比呢?(2)现在懒洋洋和沸羊羊来到了秋千架旁边,课件出示:(3种不同长度的秋千架)懒羊羊会选择几号秋千比赛呢?分析:这是一道利用荡秋千结论解决问题的题目。建议: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回答时要说明理由。预设学生回答:(1)和谁比都一样,因为荡秋千的次数与重

10、量无关。(2)选择第一个秋千架,绳长越短,荡得次数就越多。2.课件出示问题二:课件出示机械钟表。介绍钟摆、摆杆、摆锤,并完成问题。(1)如果钟表走快了,证明钟摆摆( )了;应该把( )调( )些。(2)如果钟表走慢了,证明钟摆摆( )了;应该把( )调( )些。分析:这是一道生活中与荡秋千原理类似的题目。建议: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回答时要说明理由。3.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和荡秋千的原理是一样的?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正。4.小结:本节课我们借助生活中现象荡秋千,发现了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想办法动手做试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

11、的实际问题。你们可真能干! 板书设计:荡秋千猜想实验验证结论 猜想:(1)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有关。 (2)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实验:通过钩码验证猜想。猜想一错误,猜想二正确。结论:在相同时间内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越长,荡得次数越少,绳越短,荡得次数越多。使用说明:1.设计说明: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实验操作科学性强。在本课的教学中两个实验都有实验指导,学生在实验指导的指导下实验规范、科学性强。实验三个不同长度的绳子挂同一个钩码进行摆动,如果把时间定短点15秒,在摆动明显的时间内计数,不管多长的绳子都能明显看出实验的效果,而且

12、如果让绳子的长度差别变大,实验效果更好。学生不仅能总结出摆动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系,且体会到“绳子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多”这一道理。 (2)实践课中数学味浓。本节课本身是一节数学课,不是科学课,不需要非让学生明白摆动的次数与绳长是什么具体的关系,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与绳长有关就行了。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3)探究学习过程清晰。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2.使用建议:教学时用铁架台和钩码代替秋千和人去做的实验,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教学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室外让学生真正去荡秋千去验证,会收到更好的效果。3.需破解的问题:由于课前对学生缺乏严格的实验规范及纪律要求,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作保证,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自控能力差,从而影响正常的实验课秩序。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林向阳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