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73544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2、答案C2.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解析A项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项均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正确。答案D3.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

3、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理学思想。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答案B4.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

4、一物的道理、知识,这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是强调伦理道德,故排除。答案B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材料中“传统的重新发现”指的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宋代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即是创新。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6

5、.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和核心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C.吸收佛道思想精髄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本质。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在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家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而其基础仍然是儒学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是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学体系新发展的部分,都不是“出发点和核心”,故排除。答案A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6、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解析题干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答案D8.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7、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在探究“宇宙”之义时,曾经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主张一致的是()A.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B.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C.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解析本题考查陆九渊的思想。“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表达的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这是心学的主张,A项与这一思想基本吻合。答案A10.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守仁看来,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

8、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解析王守仁继承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心”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故选A项。答案A11.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守仁“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解析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9、”,陆王心学则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二者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表面上看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本质上则体现了其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答案A12.程颐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节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贞节牌坊(如图)。某班同学在对此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应是()A.理学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建筑业的发展B.理学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糟粕C.理学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D.对理学应该辩证地分析与认识解析理学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包含着许多哲理的成

10、分。但是,以封建的礼教来摧残人性,是理学的糟粕所在。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理学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程颢在“未知其要”,也就是在还不知求“道”门径的情况下,自己“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提取任意一项二程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参考答案示例一:贡献:创造性地把儒学发展到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说明:在唐末以来三教合流的基

11、础上,二程进一步吸收了佛、道的合理成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儒学发展到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示例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说明: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并且把理与天命、人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

12、,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守仁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守仁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

13、”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守仁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守仁心学的异同点。参考答案(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思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3)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