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73447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把最好的资料送给最好的自己!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姓名:XXX时间:20XX年X月X日目录从情感态度上1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1ExploringtheWayof“ErectCharacter“1InLuXunsEarlyNovels1FromHisemotionalattitude1前言2一、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思想的方法和手段2二、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思想在情感上的具体表现3(一)不遗余力进行热情的褒奖3(二)毫无情面展开冷峻的批判4(三)批判中饱含深切的同情8(四)褒奖中透露出悲哀的叹惋11三、鲁迅“立人”思想的用意及追求。13四、

2、结论13参考文献14从情感态度上探究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的方式摘要:“立人”是鲁迅先生穷极一生奋斗的目标,而小说创作则是主要方法和手段。作为其所“立”的对象,生活在清末民初时代的所有国民,鲁迅因人而异,在早期小说中给予了他们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褒奖,批判或同情。通过这些完全不同的感情,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进行细致分类,彰显自己的“立人”方式与追求。关键词:鲁迅;立人;情感方式ExploringtheWayof“ErectCharacter“InLuXunsEarlyNovelsFromHisemotionalattitudeAbstract“ErectCharacter“isthegoalofMr

3、.LuXunslife,andthenovelcreationishismainmethodsandmeans.Asthetargetsofhiserecting,allthepeoplewholivinginthe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RepublicofChina,LuXunvariesfrompersontoperson,intheearlynovelstogivethemdifferentdegreesandwaysofpraise,criticismorsympathy.Throughthesecompletelydifferentfeelings,Lu

4、Xunclassifieshischaracterscarefully,inordertohighlighthismannersandtheintent.Keywords:LuXun;TheErectionofCharacter;TheWayofFeelings前言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开启了他独有的“立人”主张。“立人”的实质在于对国民性进行改造,摒弃当时的民族劣根性,对国民性格进行重塑与完善。他所立的“人”,是那种摆脱他人的奴役,实现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的人;是那种为了理想坚忍不拔,穷极一生进行奋斗的人;是那种刚正不阿,卓尔不群,思想上完全解放的人。要立这样的“人”,首先要进

5、行“救心”,通过不断对社会群众进行排俗和启蒙,唤醒他们麻木不仁的意识和精神,摒弃民族劣根性,完成对整体国民性的改造。因而,他的小说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对造成愚昧落后等国民劣根性的原因予以深刻的阐述与抨击,如八股取士制度、宗法伦理制度、礼教等级制度、儒家传统习俗、文化心理定势等1;同时他也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大力的褒奖,如勇敢的革命分子和心思纯白,敢于承担的普通人民。通过惩恶扬善的方式来唤醒国民的良知,实现精神和思想上的解放。因为他清晰地认识到,在种种精神奴役之下的中国人,其人格必定是病态的,人性必定是畸形的,靠这批人去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复兴,必定是不可能的。一、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思想的方

6、法和手段人物是小说的主体,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本质的主要方法。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特定的极具民族特征和时代气息的文化环境中,打着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2。所以,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他眼中一众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嬉笑怒骂中展现人生百态,从而把鲁迅倾注在各个角色上的感情淋漓的表达出来。通过对不同角色身上爆发出近乎迥异的感情,让人们鲜明地看清孰善孰恶之后做出明确的选择,从而达到其“立人”的最终目的。鲁迅小说中对不同人物所倾注的不同情感,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不遗余力进行热情的褒奖;毫无情面展开冷峻的批判;批判中饱含

7、着深切的同情;褒奖中透露出悲哀的叹惋。而每种感情针对具体的人物又可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二、鲁迅早期小说中“立人”思想在情感上的具体表现褒奖和批判相对来说是比较绝对的情感,鲁迅主要通过对潜藏在当时险恶环境下的真善美予以颂扬,同时通过用嘲讽的语气对当时社会上的假恶丑进行鞭挞,在爱憎分明中彰显其“立人”追求。(一)不遗余力进行热情的褒奖这种情感虽然是正面赞美但其所针对的对象在小说中出现的却是寥寥无几,一般为具有某些人性闪光点的角色或者鲁迅理想中的人格形象,而且通常是侧面一笔带过而不是进行大篇幅的描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中的角色刻画是以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悟为基础的,而在民国初期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下

8、,能够为鲁迅的创作提供那些具有自由解放思想与精神的现实人物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无从寻觅。所以它的对象也是鲁迅所有人物刻画中着墨最少的群体。主要分为两小类。1、天真烂漫的孩童。以社戏中的“十多个少年”为代表。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鲁迅是充满温情的,他们未曾读过“圣贤书”,也没有经过“圣人之徒”和封建礼教的作践,代表了人类所葆有的自然美好的天性3。虽未经雕琢,都是“朴素之民,厥心纯白”之辈,可是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人之本性,却时时刻刻都在给人以暖意和感怀。社戏中“我”因没有叫到去赵庄看戏的船而在家闷闷不乐了一整天,昔日一同捉虾看完戏回来本来兴冲冲的小伙伴看到我的表情,“都叹息而且表同情。”鲁迅:呐

9、喊社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第16行。为了不让我扫兴,便撺掇母亲和外祖母让“我”晚上乘船一起去看戏。在这场旅途中,看似重要的社戏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活动,去时传来的婉转悠扬的横笛声,回来时船上的欢声笑语,快到村时大家一起结队偷偷摸摸的摘罗汉果,就连当晚的环境在好心情的感染下也显得格外应景,平日里月光下稀松平常的景色却变得“缥缈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鲁迅:呐喊社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页,第24行。通过对孩童的言语表情和环境的侧面渲染,将孩童们纯真善良和爱玩儿的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之间不掺任何杂质

10、的友谊。2、彻底的革命斗士。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为代表。与称赞孩童纯真美好的天性不同,对于那些自觉反抗腐朽的封建教条和伦理道德的革命知识分子,鲁迅赞誉的是他们后期形成的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的高贵人格。狂人日记中,“我”虽然满嘴疯言疯语,好似有被害妄想症一般,却时刻对周边的人喊道“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0页,第24行。并没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贵自满,充斥心间的只有对周边人浓重的愤懑与悲哀。长明灯中,那个眼睛中“略带些异样光闪,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神情”鲁迅:彷徨长明灯,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

11、社,1996年版,第59页,第23行。的“疯子”,因为一心想要熄掉庙里那盏“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鲁迅:彷徨长明灯,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第5行。的长明灯从而破除村民们封建迷信思想,却因“熄了灯大伙就要变成泥鳅”的可笑理由而被村民们囚禁在庙里的闲房中,即便如此仍然高呼“我放火!”,执着的想要熄灭村民们那盏代表着愚昧与无知的“长明灯”。而药里的夏瑜则从未以正面细致的描写出现在小说里,可是从旁人的言语里,他这一角色却因其语言的果敢性和行为的决绝性而在读者脑海里呈现出一副完整画面。纵使被打进死牢,也依旧大喊“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鲁迅:呐喊药,鲁迅

12、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6页,第2行。还要劝牢头“造反”,为了救于水火之中的人民而英勇地以身殉国。他们是真正革命分子的典型,却因在当时极其险恶的旧中国环境的摧残下,这类人又很难被别人理解,甚至很难存活下来,下场往往过于凄惨。因此更具象征意义,他们寄托了鲁迅心中“完美”的人格,代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理想高度5。(二)毫无情面展开冷峻的批判与褒奖构成了鲜明对比的感情则是彻底的批判。它所针对的对象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上所有陈旧迂腐的思想和麻木不仁的精神,他们是鲁迅小说中所要批判的主体,是鲁迅所要“破”的主要内容,也是腐朽的封建思想和当时国民们麻木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或是表

13、面德高望重背地却想尽办法剥削农民的乡绅土豪;或是满嘴仁义道德却毫无自知自觉沦为封建“吃人”思想来助纣为虐的帮凶;亦或是“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广大群众,他们是中国长期封建文化下的产物,表现出了对腐朽封建制度和思想的绝对性维护,所代表的都是当时中国国民人性上的“阴暗面”。毫不客气地说,他们就是害人者,凶器就是透着腐朽气息,滴着劳苦人民和革命者鲜血的封建文化利刃。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然同当时丑恶的封建文化体系合为一体,只是单纯被动地作为这一体系的功能性符号,而丧失了作为“人”这一个体独立思考与行动的实质与主观能动性。所以对待他们,一味地劝说教育是无济于事的,必须采取更加极端的方法进

14、行批判,用凝重且冷峻的言语骂醒沉睡的国民,让他们看到封建思想的可笑和迂腐,从而达到“立人”的效果。主要分为三小类。1、以乡绅土豪为主的封建地主阶级。以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为代表。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鲁迅是深恶痛绝的。他们是当时社会老牌封建强权势力的代表,具有浓厚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极其看重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容不得他人有一丁点的质疑,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语气词也很容易就让对面的人心惊胆战,大气都不敢出一声6。他们表面上满嘴仁义道德,和蔼可亲,实则端着一副伪善的面孔,用故作堂皇的语言干着压榨剥削农民的丑恶勾当,而且一旦见到情况对自己不利,便见风使舵,马上换一副嘴脸讨好献媚。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除了有钱之外,儿子又是将来能做秀才的文童,大受居民们尊敬,因而平日里鱼肉乡里,嚣张跋扈。听闻阿Q喝醉宣扬和自己是本家时,一个嘴巴便剥夺了阿Q拥有这个姓氏的权利,好不威风。然而等到有传言说革命党要进城时,见到到处嚷嚷“造反了”的阿Q,却好像换了副面孔般,怯怯的低声叫“老Q”,用害怕的语气“现在发财么”打着招呼。可轮到他儿子用四块洋钱把“柿油党顶子”的银桃子挂在大襟上时,他也变得骤然大阔,目空一切了。前前后后三番四次完全迥异的表现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