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7733774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就是好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解读之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叶圣陶先生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在叶老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表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他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所以,“从小学

2、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这一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继承。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新课标也会发现,直接和暗含的习惯要求贯穿整个课标的始终。从直接要求来看,首先在总目标中提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然后是在各年段中分门别类地加以强调。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默读习惯”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

3、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说阅读跟写作的能力差,并不指没有阅读过,没有写作过,是指以往的阅读跟写作还不怎么得其道,因而经常的历练多半成了白费,不能够养成好习惯。现在要来补修,当然得竭力争得其道,跟着还得经常的历练,才可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6页)“国文教学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

4、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在这里叶老提到了,能力或习惯的形成,必须先“得其道”,也就是先掌握基本的方法,然后,必须“历练”,也就是反复地训练,使之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根据叶老的教诲,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时,起码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揭示学习的规律。因为发现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本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在很多报刊上见过诸多的定义,但总觉得理论性太强,使人难于把握。其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不是传给学生一堆堆现成的知

5、识,而是使学生掌握能够独立学习的方法。对此,有一位教育学者讲得很具体和通俗,他说:“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这就是素质教育。”不是吗?当人们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之后,当年老师教给的知识有多少能长久地留在脑海里?又有多少能对一生的生活和学习起作用呢?应该说,一是所剩无几,二是能长久管用的很少。而真正使人们受益终生的,恐怕除了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则是长期点滴积累形成的思想、道德、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原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学校长,他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两年前,他所教四个班化学高考

6、的平均成绩是94分。两年后,他拿同样的试卷对这些同学又进行了测试,结果平均成绩只有16.3分。而且所得分数,主要是与化学思维方法有关的内容。换句话说,具体的知识和计算方法几乎遗忘殆尽。”仅仅过了两年,所学知识便“遗忘殆尽”。再过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年呢?结果不言而喻。这足以说明,掌握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具备了学习方法不是终极目的,还得有自学的习惯。在叶圣陶先生要求学生养成的种种好习惯中,格外强调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因为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

7、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叶老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教育家早在1934年合著的小说文心中就曾写到,自学不怕起点低,只怕不努力,任何人只要立志自学,都可以通过长期努力从而学到许多真实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如果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行,因为“大

8、学分院分科分系,一个人进了大学,学到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从消极方面说,还不足以充分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积极方面说,还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自学,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学。”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老强调:“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自学能力的强或弱取决于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

9、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3)通过历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坚持循序渐进地训练。叶圣陶明确指出:“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能往前游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

10、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0页)这就说明,习惯的形成,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结果。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好每一步。就以写字来说,一是,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字时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纸放正,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二是,不要边写字边顾及别的事,要养成写字专一的习惯;三是,按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要求来写字。四是,要坚持把练字贯穿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11、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养成了好的写字习惯,才能提高小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和语文学习成绩。其次,引导学生要有勤学苦练的精神。正如叶老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好比积钱,辛辛苦苦工作,积一个是一个。积钱还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是投机,或是舞弊,突然之间到手十万八万。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不然,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方法。”(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9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学习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就以语文教学来说吧,识字,要一个一个地识,一个一个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第三,教师要经常督促和约束,防止反弹。一是,加强督

12、促。叶圣陶先生指出:“就老师的方面来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暴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37页)“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比如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自觉的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

13、常中断,就会半途而废;二是,适度约束,巩固良好的习惯,使之成为“群体效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语文课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好习惯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还需要自觉地接受一定规矩与制度的约束,使人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直到“习惯成自然”为止。另外,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习惯,那就会形成一种“风气”、“习俗”。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利用“群体效应”,以良好的班风与校风陶冶、感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