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733167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格式要求及写作范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研报告选题、格式和撰写要求根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指南 的有关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社会教育环节中的“社会调研”模块的学习。为便于任课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特对相关学习要求作如下说明:一、任课教师指导任务的要求1. 指导学生组成社会调研小组。每组不得超过 10人。2. 指导学生确定调研选题。要联系当学期理论教学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拟定若干调研选题,供学生选择确定调研项目。3. 指导或审查学生提交的调研选题申请书描述的具体思路、项目的可行性。4.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包括拟制调研提纲或调研问卷,开展问卷调研、实地 考察、个别访谈,归纳整

2、理分析调研材料,撰写格式规范的调研报告等。5. 在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成果展示区”中下载任课班级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对 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后,在教师管理平台“成果展示区”中进行成绩评定(点 击通过或不通过,对通过者进行分等认定)并推荐优秀调研作品。等级认定标准:选 题内容全部原创、富有新意,各方面符合要求的为“优秀”;部分原创、有较大新意, 大部分符合要求的为“良好”;有原创成分和一定新意,大部分符合要求的为“中等”; 有原创成分,基本符合要求的为“及格”;无原创,完全抄袭的为“不通过”。二、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模块学习的要求1. 学习领会学生学习指南中有关社会教育环节“社会调研”模块的相关

3、规定, 明确学习要求。2. 服从任课教师对社会调研模块学习的相关要求和指导,并按规范格式撰写不少 于 2500 字的调研报告。3. 在当学期结束前两周要将调研报告电子版提交至网络平台“成果展示区”。三、其他有关事项说明 调研报告封面格式、正文格式、参考范文分别见附件1、附件2、附件 3,请在 撰写时按格式要求完成。附件 1:调研报告封面格式关于*的调查报告(黑体,小二号,加粗)二 级 院 系:(宋体,四号)专 业 班 级:(宋体,四号)学号:(宋体,四号)姓名:(宋体,四号)指 导 老 师:(宋体,四号)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制附件2:调研报告正文格式调研报告标题(一级标题,

4、黑体,三号,加粗)张三 李四(院系专业班级)(空一行)内容摘要:(正文,宋体,五号,20磅) 关键词:(正文,宋体,五号,20磅) (空一行)一、引言(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一)研究背景(三级标题,黑体,小四)(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正文,宋体,五号,20磅)2、研究对象和方法。含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研究方法等。二、关于*的概述(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一)(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20 磅)(二)三)三、关于*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一)(三级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宋体,五号,20 磅)(二)(三)四、相关成因的讨论或措施(二级标

5、题,黑体,四号)一)(三级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宋体,五号,20 磅)二)三)(空一行)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 1(内容,仿宋,五号,20 磅)23参考文献格式:专著著录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如:卢琦等著.中国治沙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5-56.期刊著录格式:序号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期):页码。如:张文明.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三北工程防沙治沙J.防护林科技,2005(2):24-26.外文著录格式:序号国籍作者文章题名M.译者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 分起止页。如: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一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

6、务M.郭进隆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1998:269.学位论文著录格式:序号作者.文章题名D:授予单位,授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如:万 孝星.团队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8.网络资料格式:序号作者.文章题名EB/0L.网页地址,登录时间.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 标准为S,专利为P附件:(附上调查问卷,宋体,五号)关于*的调查问卷(标题,宋体,小二,加粗)正文内容(宋体,五号,行距20磅)版面格式:纸型:A4,纵向,页码居中。附件 3:调研报告参考范文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报告(注:本文为*大学本科学生实践教学成

7、果)内容摘要:不同的大学生对待就业意识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大 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职业评价、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识;影响一、引言(一)研究背景1999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我国适龄青年上大 学的比例已从1998 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 15%,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估计到 2010 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 万人以上。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 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 关注的

8、数字。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原来“计划分配”的分配模式逐渐被“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模式所取代。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我国整体就业问题的重点。探讨我国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或就业观成为一大热点。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小组选择了进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 就业意识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其结构要素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动机、就业意愿、就 业价值观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情 况。2、研究对象和方法(1

9、)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我们原本计划多调查 一些学校,但鉴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未能成功。不过,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学生 来自全国各地,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推论当代大学生总体的 一般情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大一至大四女大学生共 300 人。按重庆邮电大学的男女大致比例数量有所调整。(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采用分年级分性别由小组成员深入寝室或者由学长学 姐帮忙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本次发放问卷共300 份,回收问卷 282 份,有效率达 94%。问卷

10、发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解除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保证调 查结果的真实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确,以减少答题时发生差错:。(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法为主,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 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二、大学生就业意识概述(一)就业与就业观就业,就是待就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在社会上许多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 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就业意识是就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 就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也可以称作就业观

11、,以 下简称为就业观。就业观属于就业过程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业的地位、经济收入、 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就业者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面临职业选择的人都有 其特定的就业观。正如世界上没有叶片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不存在就业观 完全相同的人。总之,就业观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最根本的观点。(二)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观)的含义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职业社会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以获 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就是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12、(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概念的表述,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生就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不 包括成人、自考等社会大学生,也不包括硕士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学生,不仅指毕业班的学生, 还包括所有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 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第三,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包括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就业意义等稳定的根本看 法和态度。(三)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因素及指标体系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因素,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同,概括来看主要包括就业理想目标、 就业心理动机

13、、就业认知状况、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实现途径五个因素。就业观是五个因素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产生积极或消积的影响。本报告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意识。1、就业理想目标:大学生就业理想目标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下,对自己 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它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 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2、就业心理动机:大学生选择职业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由需 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就业动机产生于职业需要,

14、它包括生活福利动机、事业成就动机、社会地位动机、安全动机、贡 献动机等。3、就业认知状况:就业认知状况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 就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它包括就业主体对自己的兴趣、 气质、就业能力等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和评价:对就业形势、环境、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就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就业观。4、就业的价值取向:就业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 倾向性态度,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就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就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 值的判断与选择。它包括价值目

15、标、地域、行业、工作条件、岗位性质、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等 的选择。5、就业实现途径:就业实现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就业途径、方法、手段 等的认识与选择,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显性、最关心的问题。(四)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大学生的就业观实际上是大学生群体的地位、特点在其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上的折 射。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就是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与其他就业群体有显著差别,而表现 出与其他就业观的不同之处。大学生就业观有以下特点:1、时代性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 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 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 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是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 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 世纪 80年代的大学生的就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 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 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就业的 首要标准。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