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7327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同步辅导(十四).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心、专注、专业 苏老师快乐语文课堂内部资料苏老师初三语文课堂内部讲义实践新课标、针对新中考第十四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我要学会学习、改变自己!)&期末复习专题&:(明确考什么,方知学什么;知晓怎样考,方明怎样学。重要的不是学习过程,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考什么?学什么?怎样考?怎样学?)【应考指导】 &基础知识考察&请以考试说明附录词语和九上重点词语为主,各区范围稍有不同,可参照各区教研室下发资料复习应对。重点以四字词语或成语(俗语)使用以及语段排序的练习为主。单选4-6题。&诗词名句考察&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详可参见第十五周资料,尤其要注意不写错别字。&文学常识考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

2、要的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推荐的文学名著。考查内容详可参见第十五周资料,题型及分析如下:一、课标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推荐阅读书目: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 迅 4.骆驼祥子老 舍 5.繁星春水冰 心 6.鲁滨孙漂 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二、说明要求 了解推荐的文学名著。(见附录四)附录四篇目:1诗经2左传 3论语 4孟子 5战国策6水浒传 7西游记 8朝花

3、夕拾三、近三年中考已涉及篇目2009年名著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 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被“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 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考点透析:考查名著人物,以故事梗概提示。 标准答案:宋江、林冲、野猪林。2008年名著阅读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 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 ”,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 ,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 考点透析:考查对核心事件、核心人物特点的了解,标准答案

4、:西天取经 齐天大圣 七十二变(能体现神话色彩即可) 2007年文学名著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 、 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 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考点透析:考查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回目)的了解。 答案示例:鲁智深 林冲 拳打镇关西&综合性学习考察&1依据设置的情境和提供的资料,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方案的设计。2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或图表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3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请注意:1、注

5、意时政热点和重点,学会一分为二的、客观的分析时政热点和重点。2、注意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关知识做好综合性学习题。3、回答要有“语文味”,有“语文特点”,在不违背材料原意条件下,也要答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例析如下: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79小题。(09西城一模)某校初三(1)班学生到首都博物馆参加主题为“了解博物馆争当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相关材料,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的任务。材料一2008年7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举办“五大历史文化展览”。自“五大历史文化展览”开幕之日起,京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观众络绎不绝,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参观人潮。为保护文物安全

6、和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有的展厅采取限制观众入场人数的措施,而且参观者还需提前预约,购买门票方能入场,但热情的观众还是在展厅门前排起了长龙,为一睹国宝的风采,甚至不惜等候一两个小时。材料二2009年1月16日至2月16日,首都博物馆推出“金牛吉祥和谐神州”、“过大年”等民族风采博物馆庙会。庙会内容丰富,民俗文化气息浓郁,观众可免费参观并且不用提前预约。可惜前来观看“博物馆庙会”的观众并不踊跃。主办方大感意外,许多市民事后得知也十分遗憾,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春节期间北京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庙会”。7. 以上两则材料是初三(1)班某小组学生的调查记录。为了在班会上简要说明调查情况,小组发言人请你概括两

7、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并得出结论。(2分) 8为了吸引观众参观将要举办的“北京文物精品展”,请你写一段宣传语。(用上“举世闻名”、 “流连忘返”两个词。 )(4分)9 活动期间,学生采访了一位获得“优秀讲解员”称号的老年志愿者。下面是他们的对话,请在下列俗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将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学生:请您谈谈做义务讲解员的点滴体会。志愿者: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你别看我年龄大,记性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我偏不服输。为了做好讲解工作,我经常查找资料,不断向有经验的讲解员请教,刻苦练习解说,终于赢得了大家的认可。A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B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 书到用时方恨少 D 世

8、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察&(1)理解课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期末考试以九上复习为主,或根据学校老师指定篇目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考察&可重视教材范文的借鉴学习,如故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 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的热点题型有: 1、“开放题”(或称“表达题”或称“文本延伸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出现了三次。备考方法: 开放题并不开放,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或“把握写作意图”。 “看清题干要求”,数清几项任务:按任务挣“分”。 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评分标准”。此类题的分值

9、往往是4分。在评分标准中,其中的3分给法比较稳定,1分的给法有不确定性。 稳定的3分是: 结合文章(1分):概括文意或引用原文语句。 联系实际(1分):举一两个相关的事例。 谈认识(理解、启发)(1分):和中心相关。 不确定的1分是: 有时从“字数”的角度赋分:满80字或100字给1分。 (备考指导:要求按格写。) 有时从“表达”的角度赋分:条理清晰,表述清楚,给1分。 (备考指导:一个观点,几个支撑,用序数词。) 2、“论证过程”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也出现了三次。 备考方法:从“评分标准”的不稳定的现实情况出发,最好从两个方向各表述一次。 解法一:首先做

10、什么(“提出什么观点”还是“举出什么论据”) 再做什么(“提出什么观点”还是“举出什么论据”还是“进行怎样论证”) 最后做什么(“得出什么结论”还是“提出什么建议”还是“继续进行论证”) 解法二:用 什 么(论据:什么事实;什么道理) 通过什么(论证:举例;对比;比喻;引用) 证明什么(论点:看法;见解;主张) 备考指导:通过示例题型的参考答案总结公式,按“数句号、分层次、巧概括、套公式”的四步法去做。3、“结构思路”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出现了两次,在2008年的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两次。 备考方法: 找中心句 找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 找文章的线索 找题目提供

11、的信息 (问脉寻经)4、“论证角度”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也出现了两次。 备考方法: 站在什么立场 通过什么论题 阐述什么观点 论述什么内容 5、“论点”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也出现了两次。 备考方法: 区分“论点”、“论题”和“结论” 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6、“句子含义”题: 此题型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的现代文题型示例中也出现了两次。 备考方法: (句子)说的是“谁”(人;事;物状态) (句子)说的是“它”的“哪些”“方面” (句子)说的是“它”的“这些”“方面”的“哪些”“特点” “表面信息”有几个;

12、“隐含信息”有几个。 此外,在2009年中考说明(语文)中还出现过“内容概括题”、“词语分析题”、“词语的生动性”、“内容理解题”、“原因结果题”等,这些题型既然出现在中考说明中,就可能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它们就是备考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主要题型答案套路及公式参考:1、文学作品整体感知行文思路或明线、暗线考查题(趋势:明线渐暗、暗线渐明)方法:问脉寻经 套路公式:对关键词的初步介绍详细叙写关键词的经历对关键词的感受原则:能用原句回答的不用自己的话回答。2、重点词句理解或赏析考查题(趋势:提示性更强,突出考察组织语言的能力)方法:行不过三理论和“A+B+C”定律 套路公式:该句(词语)用了什么的方

13、法(性质判定)写出了什么(简要概括内容);既怎样(联系上文),又怎样(联系下文)(分析结构);从而(或并)怎么样(专业的语文术语:如生动形象地等)地表现了(或表达了)什么。3、联系生活实践谈作者或自己的感受等探究类开放性试题类考察方法:行不过三理论和“A+B+C”定律 套路公式:本文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尤其是什么在本文中怎么样,如什么什么等;的确如此(或与此相同),我也这样认为等。 按点答题,尽量多说文中的话,可占三分之一甚至更多。4、科技作品的层次结构类考察:方法:钻木取火、行不过三理论等 套路公式:每层次中心句大汇总、排位次5、说明方法好处及其作用类考察方法:行不过三理论和“A+B+C”定

14、律 套路公式:说明方法+说明内容+说明效果 原则:文本思想注意:审清问题,某句话作用和好处不一回事。6、领会科技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类考察方法:行不过三理论和“A+B+C”定律 套路公式:找相关联性,将相关联性语句摘抄分析。7、简单议论文论点、论据区分并概括类考察方法:钻木取火、行不过三理论等 套路公式:直接引用原文或利用原文部分内容组织语言注意:重在审题,妙在概括,稳在表达8、明确观点和材料之间关系即论证过程类考察方法:数句号分层次巧概括套公式 套路公式:首先举出(提出、指出)或用什么(提出、指出)什么等;接着用什么论述什么等;最后又用什么论述什么,从而怎么样怎么样。原则:摘抄并引用。其它略。

15、关于文学作品、科技作品阅读(略,可参考国庆阅读专辑)关于议论文阅读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化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09年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1820题。俯而学与仰而思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