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73259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本梳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语气助词叠用,加重语气。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

2、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河东凶亦然。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看看邻国的执政者,没有比得上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更加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比喻吧。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之:音节助词,不译而:表修饰走:逃跑咚咚咚地击鼓进军,交战开始了

3、,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凭,拿,用。凭跑了五十步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您觉得怎么样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子按照砍伐林木固定的时节进入山林,那木材便用不尽。谷与鱼鳖

4、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丧,为办丧事。安葬。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安葬死者,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名词作动词,种植。衣:名词作动词,穿。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这一类家禽的蓄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的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农时,数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重复,加上,这里有反复强调的意思。重视乡校的教育,用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样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不会有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这里有约束、制止的意思。涂:同“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那么,普天下的百姓便会归附到您这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