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73157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案【篇一: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师说】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她的毕生。同窗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种明显的例子,它大概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规定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主线”。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1岁。她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2、。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辨别门第的原则。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读文通义 、 听范读,请同窗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规定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重点字音强调: 、自由朗读:请同窗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大意,画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小组讨论解决或和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四、预习检测。(一)、虚词 1 乎(重点) (1)生乎吾前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称于“于”,前一种是“在”的意思;后一种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调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调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调助词,表感慨,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复习巩固)(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办)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办)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办)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调).

4、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圣人之所觉得圣(代词,指代这件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作师说

5、以贻之(代词,她,指代李蟠) 4.其(重点)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她,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她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调,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调,相称于“这不是??吗?”) 5. 于()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 也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调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调助词,表停止)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句中语调助词,表停止)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调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调)(二)、实词 1. 通假字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认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成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人们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

7、种阶段,也指实行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教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传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

8、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因此传道受

9、业解惑也 译文:教师是传授道理,专家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她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存在的地方。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教师学习,有的却不向教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

10、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她们有什么明智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懂得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五).文学常识 唐宋八人们: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亦称“六经”) 五.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的梳理,总结并制作知识卡片。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学时 一、新课导入在研究韩愈的师说之前,咱先说说教师,再谈从师之道。从幼儿园到目前,人们一定接触到诸多的诸多教师,那么你心目中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呢?刚刚人们畅谈了自己心目中

11、的教师,下面咱来共同理解一下韩愈对教师的定位以及她的从师之道。 二、品读析文【篇二:高中语文教案范例】高中语文教案范例 【导言】祝愿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边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因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仍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白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认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体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姓和名,“祥

12、林嫂”叫什么名字?故事中有无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半晌):“人们都叫她祥林嫂”“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较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规定,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存自己的名字。 师:说得较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懂得也不想懂得,你们

13、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体现什么些什么呢?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有关“祥林嫂”的称呼,你们尚有无别的疑问?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人们还叫她“祥林嫂”呢? 师:按习惯应当叫什么了?生:贺六嫂。 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此前大不相似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然而鲁四老爷全家和鲁镇的人们却“仍然叫她祥林嫂”,主线不按习惯改称她“贺六嫂”呢? 生:也许是人们叫习惯了,不肯改口吧?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也许性出来呢?生:课文强调“镇上

14、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当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样简朴。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当是人们主线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觉得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师:说得较好。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悲惨,鲁镇的人们只予以便宜的同情,甚至不按习惯称呼她“贺六嫂”,暗示了整个鲁镇社会不承认她改嫁的态度。因此,“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不起眼的做法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认,整个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后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局限性为奇了。?? ?【后记】鲁迅作品的语言历来为人所称道,祝愿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故事中人们对她

15、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均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篇三: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一、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理解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及风格。 、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措施。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构造特点和细腻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的 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