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727192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关键词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创造自由论文摘要 熊培云,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在多个知名媒体撰稿、发表评论,在学术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文字直击当下社会主要问题,又以较温和理性的口语指出,可读性强,考虑读者的感受,积极与读者交流,因而受到广泛欢迎。自由在高处一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在心灵上给了每个中国人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站起来,寻找自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自由。本书的作者熊培云,是一名新闻工作

2、者。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有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

3、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译著有中国之觉醒。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本书自序,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作,“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世界,也许才是我写作的最大目的吧”。作者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自己写作的原因,真挚不做作,诚恳而动人心。生命不息,思考不止,作者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思想,正如他相信自己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写评论首先是一种思考与表达方式,久而久之甚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

4、种精神状态。作者就是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指引下,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创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以及演讲与独白。面包与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而玫瑰代表较高的生活质量。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失去面包而认为不必再追求玫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没有面包就要寻找面包,以积极的心态去找寻面包,而不是失望甚至一味地绝望。作者通过国家与玫瑰,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等几章内容,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无论大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每个生活在大环境中的个体还可以自由选择,选择积极的面对生活,你还是自由的。没有了面包可以创造面包抑或是精神面包。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洛克如何理解超女等几

5、章,则又紧密与转型期的中国相联系,指出中国要建立一个可期成长的开放社会,而开放战胜封闭将是中国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自己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才能真正证明这个社会的自由性、开放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则是本书的方向和重点。在一个国家,国家整体是自由的未必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而如果每个个体自由了,意味着整个国家自由了。这里举例了几种不同的自由。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讲述了如果规定或者上级的命令有不足之处,我们有自由去否决它,违抗它,那是良心的自由。能用语言教化,为何一定要开枪?当法律和良知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规定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有可调节性的

6、,每个人都有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处理事情的权利,未来,希望机制更加灵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是什么单位,人是时间的单位,应该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时间是人一生的资本。而怎样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取决于个体自身了。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一生不断地在奋斗,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人却虚度光阴,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时间是我们自己的,应该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条件即逆境,金鱼想要一个不用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却被困在金鱼缸里;人类想要过快捷方便的生活,发明了汽车,却要给汽车加油如此种种,当我们以为获得了某种条件,却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杀鸡儆猴中猴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看客心态观赏鸡被杀戮,这对猴来

7、说是一种讽刺,既被与“被示众执法者“归为一类,已经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却还为同伴的落难而叫好,由此可以联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里看客的心态,一种不健康心态,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犯人权的秩序宣示,与自由背道而驰。假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慌乱,这时候,需要自救,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救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还远吗?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作者去各地的演讲,更为直观地讲述他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自由是在高处,自由是要有时候需要追求,它在高处而不在眼前,如果你愿意去寻找,你就能找到。最后是附录和后记。附录记录的是胡适写的易卜生主义。后记则讲述了出版这本书的曲折过程以及再次强调了这一生都

8、是热爱自由的,同时以一种幽默的语气结束了这本书的撰写。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四个字:创造自由。自由属于每个人,每一次的选择就是自由的具体应用,你不能决定太阳每天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几点起床。“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尼采所阐释的创造,既不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创造,也不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所进行的创造。然而,尼采把人的主观性夸大了,人的自由是要体现在创造活动中,创造过程当然也要涉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创造自由应该从一种理性、科学的角度出发。创造不是一味地否决外在条件而固执地自己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如果是这样,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自由有时候并不是唾手可得,并

9、非先天条件可以让你充分自由,这个时候,听听心底的呼喊,渴望自由的心是永远关不住的,你需要自己创造。当今社会有一个重大的矛盾可以作为反面例子,即未能调和的社会矛盾演化成了社会报复。就如书中提到的艾氏9.11事件,给了我心灵上的重大一击。社会的动荡不安归根到底是社会矛盾的深化,各种对社会的不满越演越烈,潜伏的这种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毒瘤。然而,简单的对这些对社会做出报复行为来的人施以刑罚甚至是处死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导致更多的打击报复,没完没了。只有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与苦难,平息他们心底的酸楚和无助,给予希望,才能真正医治社会的苦痛。如今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剧是社会矛盾越演越烈的根本原

10、因。底层人民群众不能受到跟上层人民群众的同等待遇,甚至生活都缺少保障以后,他们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伤害的却还是同样无辜的百姓。转型期的中国,怎样做才能缓和社会矛盾,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呢,这是国家和政府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固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却没有做到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人要学会自己创造自由,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家要给百姓创造一个能创造自由的外在环境。说到创造自由,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DIY。所谓DIY即Do it yourself,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动手做,但这个词的真谛不仅在于自己

11、的动手能力,更在于一种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过程,以及如何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空间。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大力普及,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会被提出了,科技的背后就是创造,所以国家鼓励创新性思维。为了使这种自由发挥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奖励,我想提出几点建议,有关科技创新部门可以专门设立奖项鼓励这种DIY的成果,设置百姓奖励,还可以建立网站展示并且拍卖这些实践成果,让这些智慧的花朵在整个人群中热烈绽放,并且繁衍不断。谈到奖励,又不免衍生出奖励的另一面,即消极的一面:积极控制。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

12、、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奖励控制是一种积极控制,虽然对我们的社会秩序有稳定作用,但从自由的角度来说,为了奖学金或者是爸妈的奖励而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无疑是人性的自我束缚,从这一点来说,又与自由相违背了。“自由就是自由,并非摆脱了什么就是自由。”自由没有目的,唱歌是因为爱唱歌,而不是为了出名、挣钱,单纯的处于对唱歌的热爱,这种热爱就是自由。这个社会,不缺乏各行各业的人才,但真正把某个领域做到一个巅峰的,必定是出于对这件事情的深沉的爱。不建立在自由之上的所谓的梦想就是虚无的,是一种被自己潜意识里定义为梦想的梦想,自由就是这么不可言喻却理所当然,并能在某些

13、事上发挥出最佳效果。另外一个在民众中间可谓是热门话题的就是爱国主义者的“各种不满”,他们视对国外文化的“遵从”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这种遵从仅仅是体现在电影小说里,又或者,本质上是虚无缥缈的。例如电影中有的一两个关于对日本士兵的“顺从”,就引来一群“爱国愤青”的痛骂,认为其有辱国家尊严。诚然,对外国,尤其是日本那种关系一直与中国很微妙的国家而言,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当然也要有应有的尊重。但是在文化开放,经济开放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尊严并不是固步自封,守好自己的“贞洁”城堡,而是学会尊重,尊重个体的成长与选择。电影、小说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怎么能够因为要守住文化的贞洁而去否定另一

14、种文化呢,这本身就是不自由的,而维护国家尊严,就应该把自由还给祖国的每一个人民。文化的自由其实应该和国家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一个是文化界,一个是政治界,为什么一定要把本来没有根本联系的两者混为一谈呢,若真是这样,中国怎样才能做到大发展,就永远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守着自己所谓的“爱国主义”原地踏步吗?但还好,中国的导演还是有大视野的,不被“文化冲突”阻挠,应有的距离还是得有,但是艺术的发展是无国界的。自由在高处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自己原本陈旧的观点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这是一本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带你走出思想束缚的指南,是一本能读到心坎里的书。 14100116 张以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主编p403 自由是什么 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学林出版社p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