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726053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不仅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全球发展趋势,而且也是经实践证明的应用信息技术深化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整合已开展多年,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舍课堂教学之“本”而逐技术之“末”;在新的课程环境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组织教学,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重视硬件投入、教学软件的开发而轻视教师培养等等。究其根源,这些问题有宏观层面的如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理论层面的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有微观操作层面的如对深层次整合课堂教学

2、的一般特征缺乏了解。本文概括了整合实践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促使整合深入发展。1、信息技术使用泛化随着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认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信息技术使用“泛化”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这主要体现在,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学科课程目标为代价。有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几乎达到了课堂教学每一个步骤都有信息技术“参与”,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借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讲解、点评的程度。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却非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

3、机(器)等设备出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就“原形毕露”了;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差异、环境差异,对属于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可能还是其他老师制作的),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2、主导(体)绝对化倾向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并成为影响课程和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整合为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环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组成的教学系统中,环境因

4、素对教学媒体的影响必将导致教学要素产生相应的变化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整合的有效开展,是要重新认识教学四要素、重新认识四要素之问的关系,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要素及其关系加以重组。传统的教学历经多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整合在微观的课堂实施过程中需打破很多原有的习惯,这致使很多教学实施者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上述不适应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不知该如何变,这也导致了整合中最常见的两类教学课型:一类是教师绝对主导的整合课另一类是学生绝对主体的整合课。绝对主导的整合课上教师虽然也借助了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过多的动画展示不仅分散

5、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而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绝对主体的整合课上,教师虽然为学生创设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教师对各项活动的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力度不足,导致教与学的效率并不高。这两种形式的整合课都有弊端,绝对主导的整合课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育功能,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及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的个性化:绝对主体的整合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在学生还走不稳的时候就让学生跑,必

6、然会造成气氛很热闹、基础很不牢的结果。3、信息技术成为“控制”学生的新“工具”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直观展示、容易操作、反馈及时以及积极互动的特点,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所在。比如,对于数学课程的抽象多于直观、动脑多于动手等特性而言信息技术的上特点真可谓是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在实际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但没有凸现这些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反而利用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成为控制学生的新“工具”。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单干”多于“互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多数。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的优势。不仅用屏幕显示代替了黑板。而且用计算机程序

7、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却美其名日“教师角色转变”,其实质就是将课堂变成了课件“播放室”,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权转嫁于“机器”。有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根本不让学生有所“染指”,本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的地方,却常常采取“你说我做”的方式,越俎代庖,从而彻底丧失互动的意义,其目的也是在于控制学生的行为。以免出现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模式彻底忽视了教与学的效果。4、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当前,在软硬件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已经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多停留于“形式”

8、,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是有所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常常只顾一路“点击”,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疲于奔命”,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挤掉,从而产生大量“认知碎片”,根本谈不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营造“真实”情境、激励学习兴趣等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就在这一连串的“点击”中荡然无存,“人灌”还真就成了“机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就这样无奈地陷人了“填鸭式”教学的怪圈。笔者在这里反

9、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尴尬与困惑,当然这绝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要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须由以往的讲授角色转变为辅助角色。美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说:“因特网的出现,使得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法将发生由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从教师为主到以学生进行合作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为主的重大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将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要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要去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同时,教师应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去认识

10、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的潜能;运用各种设备辅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乐于接受学生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比自己更在行的现实。2、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并配合教学活动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根据一定的教与学的目标,是否使用及何时使用信息技术应确保其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不能盲

11、目使用。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并对其媒体进行合理选择,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一环,应从教学的最优化出发,保证资源的高利用率,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做到优势互补,从而避免信息技术的浪费与时间上的浪费。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必须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一定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总之,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并且它也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潮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搞得如火如荼,我们应及时反思、总结,才会使“整合”发挥更大的潜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