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716139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 5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 5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年级:姓名:- 10 -苏轼词两首文本落实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念怒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2、古风流人物。”该词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滔滔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和悠远的时空背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由现实进入神游的境界,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息了。玩味这言近旨远的句子,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D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有人评论它“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

3、雄本色”,堪称“千古绝唱”。解析:B项,“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有误,因为前面几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毫不平庸萎靡。答案:B2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事迹及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4、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狈”指同行人在雨中进退都感到困难,“不觉”意思是“不在乎”。B“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徐行”的意思是“慢慢地走”。C“轻”说明在雨中行走,拄竹杖、穿芒鞋要比骑马更加省力、快捷。D“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界的风雨,又暗指政治上的“风雨”。解析:C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轻”说明他旷达的胸怀、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这首词写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答案:C4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

5、无晴”这一句?答案: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二、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56题。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七里濑,又名严陵濑,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5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

6、案: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动静结合,点面结合。6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巡查各地时所作,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78题。临江仙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东坡,苏轼

7、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和临皋。7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答案: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8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

8、系诗句作答。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江海寄馀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如梦令 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9“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解析:解答本题,要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这两句

9、词的内容,明晰“别”的对象,“问”的形式,结合注释理解把握其中的情感及表达的妙处。答案: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10“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两句各自的表达效果,进而明确词人如此运用的原因。答案: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

10、”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田(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探究拓展一、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B“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

11、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片的抒情。C全词意境清丽,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D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解析:B项,“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答案:B1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

12、诗。(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3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气势平淡,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戴词以议论入题,感情深沉。B“万骑临江貔虎噪,

13、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写出了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历史的往事、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长江水而流逝,即事悟理。D本词上片末尾句使用了过渡,“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传神地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转折一问,将目击伤心的国事全融入问中。解析:A项,以朴素的记叙入题,自然轻快。答案:A14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案: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异:苏轼词是要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

14、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要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

15、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