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71493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按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刚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

2、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具体,大家听得很仔细。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晰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教学预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

3、出课题。 1、师:教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沟通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熟悉的字用喜爱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沟通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忙,相互鼓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 3、读词语竞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洪亮。) (1)小组竞赛。 (2)男女生竞赛。 (3)小教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展组词,形近字比拟。 5、小结:

4、同学们真聪慧,这么快就熟悉了十几个生字朋友。教师信任大家再来读课文肯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爱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沟通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争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急的气氛。 (1)试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拓展延长 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争论。 (2)全班沟通。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

5、写的字,小组争论哪些字难记,怎么记。 2、全班沟通。 3、指导书写。(可以利用给根本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比拟等方法) 4、学生练习书写。 5、全班展现、评议。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收获。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虽然语言不难,但是学生要理解故事中包含的道理,还是有难度的。第四课是一篇写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课文,人物年月离学生较远。早上在课前带读课文时,就有孩子提出了“私塾”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我对孙中山所在的年月,尤其是“私塾”教学进展了介绍,盼望能够接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感觉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所了解才进入到课文中来。但是,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分时,孩子们都是依据我课前的介绍来答复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如,有的孩子说,他们没有课本,他们只有一个教师上课等等,即使我竭力地示意要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效果也不太抱负,这些答复对于理解课文中“不懂就要问”这一主题没有任何铺垫作用。之后,我反思前面的背景介绍是不是有点过?一年级结合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是不是不需要太周全?但是对于学生的词语理解障碍,应当怎样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