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706531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项目临床意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cy: 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分子的氨基酸。本身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也没有特异的三个DNA碱基对其进行编码,食物中不含Hcy,在体内经蛋氨酸脱甲基化生成,主要通过再甲基化和转硫途径代谢。需蛋氨酸合成酶、胱硫醚合成酶(CBS)及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参与。酶功能障碍或维生素的缺乏等均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目前对Hcy的致病机理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1)Hcy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及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凝血因子功能,增加血栓形成倾向。(2)Hcy的活化形式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可与载脂蛋白B形成致密的复合物,易于被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血

2、管壁脂肪堆积。(3)Hcy能增强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胆固醇、高血压及吸烟)对心血管的损害。正常情况下,血HCY含量甚微,一般空腹总HCY水平为5-15mol/L;轻度、中度、重度高HCY血症患者浓度分别为16-30mol/L、31-100mol/L、大于100mol/L。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意义:心脑血管病(Hcy是引起动脉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罪魁祸首)、糖尿病及并发症、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普遍有高Hcy血症,其发生率是正常人33倍。)、肺血栓栓塞症、预测骨折风险,防治骨折、优生优育与母婴健康、诊断与监测肝损伤等。RBP:视黄醇结合蛋白视黄醇结合蛋

3、白(Retinol Binding Protcin,RBP)为血液中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现认为血液中RBP主要以视黄醇、前白蛋白结合的复合物形式存在,当复合物中视黄醇与靶细胞结合后,RBP便与前白蛋白分离,自肾小球滤出,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降解。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表明RBP含量改变能够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肝功能损害程度,是反映肾脏、肝脏及营养性疾病发展、转归的敏感指标。RB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在血液中,RBP与视黄醇、前白蛋白以1:1:1(mol)的复合物形式存在,转运体内90%的视黄醇至机体组织,当RBP与细胞表面的RBP受体

4、结合时,视黄醇进入细胞内,复合物解体,游离的RBP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供组织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当体内锌、铁缺乏及严重感染等疾病能降低RBP的生物合成。视黄醇结合蛋白临床意义:与肝病的关系:RBP与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清RBP水平能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功能变化。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早期血清RBP含量降低较晚期更明显。与肾脏病的关系:血RBP的改变与传统的反映肾功能指标相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功能衰竭血、RBP、肌酐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尿RBP、2-微球蛋白(2-M)均属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以往

5、2-M是常规的指标,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小分子蛋白理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温度、pH对2-M的影响较大。正常及异常尿液中RBP稳定性好,是一个比2-M更实用、可靠的肾功能指标。与其它疾病关系:血清RBP含量能更灵敏地反映维生素A缺乏症。对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低下病症,血浆RBP的变化早于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并与氮平衡的相关性高于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表明血清RBP水平是反映营养性疾病疗效的灵敏、特异性指标。Cys 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肾功能一般以肾小球滤过率(GFR)反映。它是反映肾功能最重要的指标。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又名2痕迹碱性蛋白或后球蛋白,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蛋

6、白质中的一种。编码Cys C的基因属于管家基因,能在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以恒定速度持续转录与表达,无组织特异性,故Cys C可在体内以恒定速度产生,并存在于各种体液之中,尤以脑脊液和精浆中含量为高,尿液中最低,不受年龄、性别、体重、炎症等因素影响。其分子量小(13KD),生理条件下带正电荷,能自由从肾小球滤过,完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于细胞内降解,不重新回到血液中;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也不分泌Cys C至管腔内。因此,其血清浓度主要由GFR决定(Cys C理所当然的成为反映肾小球滤过情况的重要指标)。血清胱抑素C的优越性:Cys C是迄今基本满足理想内源性GFR标志物要求的内源性物质。是新近发展

7、起来的评估肾功能的一种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指标。可以代替: 复杂的全血检测; 24小时小便收集; 体表面积和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患者受放射物质的照射。胱抑素C的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Cys C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为1.03mg/L (参考范围)。当肾功能受损时,Cys C在血液中的浓度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变化.肾衰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Cys C在血液中浓度可增加10多倍;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而肾小管功能失常时,会阻碍Cys C在肾小管吸收并迅速分解,使尿中的浓度增加100多倍。由于Cys C的灵敏度高于肌酐。可以更早的体现肾功能的变化,所以Cys C与(其他)肾功能检测项目组合(Scr,Ur

8、ea,UA和/或Cys C),可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Cys C不仅是GFR的标志物,而且在冠心病和心血管的风险预测上可与其他指标互补。Cys C能更简便地反映血浆Hcy水平;并且当Scr还处于正常水平时Cys C就已经提示GFR轻度下降。CRP: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任何感染、创伤都可以导致它升高,C-反应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由于C-反应蛋白快速检测的出现,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许多疾病的诊断、辅助检查、疗效、预后评价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广泛的应用于临床。CRP的临床应用风湿热的活动期,CRP几乎100%增高。测定CR

9、P有助于内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冠心病和急性心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幅度、出现的时间均早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的检测。C-反应蛋白在诊断肝硬化继发感染及治疗疗效的观察时有很高的价值,在急性胰腺炎(AP)特别是重症AP的发病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综述:CRP可以反映多种风湿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各种血管炎等病情的活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无并发感染等。CRP增高还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细胞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结核和疫苗接种等。AS

10、O:抗链球菌溶血素“O”溶血性链球菌发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 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抗体,即抗O,实验室手段可以检测到抗O的含量。正常值一般在200单位以下,若高于2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可以导致风湿热,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抗O是风湿热的检查指标,在其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SO的临床意义: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以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

11、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切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据研究,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展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幅度不是很高。 抗O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但是,有的类风湿患者,可以出现抗O高的检查结果。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局部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了抗“O”。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轻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还有局部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12、治疗之后,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因此,抗O这个实验室指标,现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验中并不再作为通例项目了。RF: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蛋白(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类风湿因子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可与IgGFc段结合。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13、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一个免疫学指标,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疗效评价指标,评价治疗的效果,但是不会像血沉、C反应蛋白那样,随着炎症情况而变化明显,因此不作为监控疾病活动的指标,也不需要经常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