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770637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峡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峡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峡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峡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峡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来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涵咏文字的内在实质,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教学设想:

2、1、运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让学生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

3、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 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读-思-品用相结合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一、 导入新课 (以聊天的形式进入课堂)同学们,我国有那么多自然风光,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三峡就是我国自然风光中的琦葩,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下面

4、大家听老师的朗读“两岸巨岩,倒影如墨 ;中间江面,碎光荡漾 ;近处江面,绿如翡翠 ;远方群山,如红宝石闪光 ;有时,碧波雪浪,海鸥翩飞;有时水天柔和,江船宁静” 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意境,是当代散文名家刘白羽先生对三峡的描写。其实,远在北魏的时候,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曾经描述过三峡,今天,我们就来穿越时空隧道,同郦道元一同游览三峡。板书课题 三峡 郦道元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给下列字注音:阙 嶂 曦 襄 溯 湍 ( 展示课件,读准字音。)鼓励学生将这些字放回原句,能说出含义,说不出的做好标记。(课件出示原句及含义

5、)3、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出示目标(课件): 1、能准确理解文言词汇的古今含义;2、能当堂背诵课文, 领会目标要求;3、感悟三峡之美,树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三、读一读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利用课件中图文声并茂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第三段:语气舒缓,语

6、速稍慢。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2、个别读 要求学生及时指正。3、挑战性读 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4、自由读 结合课下注释, 读完后仍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讨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步骤。5、检查读的情况 (课件)竞赛辨明词义(课件)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7、)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绝:消失) (5)读出节奏 (课件)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沿/溯/阻绝。 3、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清/荣/峻/茂 5、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译文,领略三峡风光,体会思想感情。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四、想一想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3、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

8、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五、背一背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1、自由朗读成诵2、个别背诵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2、结合课文想象三峡美景,形成300字的文字第二课时一、查一查复习旧课 1、重点词语的解释;2、个别背诵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1、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课件出示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9、a先写山,后写水。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c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2、然后找出相对应的语句。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如何刻画的三峡山的这一特点?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写山之高,最后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的特点。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3、写水为什么先从夏水写起?4、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郦道元仅用150余字且描绘传神,可谓神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评说一下课文的美,如:课文描写手法的美,正面

10、描写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形象的写出了三峡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狭窄、水长,而“自非曦月”又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同学门根据老师的提示赏析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处。(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巩固内容。课件出示练习:三、 练一 练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 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4、第二自然段的描绘和我们学过

11、的哪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归纳:本文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谈读后的感想,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及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保护长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四、展一展 1、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可让学生适当评说2、比较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

12、力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3、展示上节课布置的小作文。教师及时做好点评,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象想力和写作能力五、作业 写一写1、将搜集的古诗用正楷抄出三首来,张贴在墙报上,并背诵;2、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描绘三峡绮丽风光的现代散文。3、根据你对三峡工程的了解,写一篇今日三峡。(2、3两题选做一题)六、下课时播放长江之歌,再次领略长江及三峡的雄壮。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地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壮 热爱 赞美夏水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壮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秀美 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美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