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702745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控制部分技术设计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7桂林市下美城区(9标段)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技 术 设 计 书(控制测量部分) 为满足“桂林市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对1:1000数字地形图数据库、地籍权属调查和1:500数字地籍图数据库更新维护的需要和为“桂林市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提供精确、翔实的地形图基础数据,现根据招标文件项目和任务目的,以及测区实际情况编写本设计书。1 测区概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X:718.0km724.0km; Y:58.0km62.5km。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2.0km2。详见附图一。1.2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下美老城区。东至东亭、后田、后垵、鳌园(下美解放纪念碑

2、)一线;西至高速公路一线;南至下美龙船路、鳌园(下美解放纪念碑)一线;北至下美工业区建成区北端、浒井、磁窑、塘边一线。 测区为原下美老城区及北部工业区。以下美大学为主的新老建筑群坐落其中,构成以学村为主要构筑物、以银江路、集源路、嘉庚路等道路及附属街坊的临海城区,包括北部的成片工业区。该区地势平坦,建筑错落有致,交通便利,测区东南部为在建区域,建筑密度较小,便于开展成片测绘作业。 同集路、高速公路连接线贯穿测区南北,与城区及工业区道路组成网状,交通方便, 但人口密集,车水马龙,将给工作带来不便。 测区属海洋性气侯,常年可以作业。2 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

3、42001);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 6、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 7、本技术设计书及相关技术补充规定。 已有资料及利用3.1 平面控制资料委托方提供的桂林市、等GPS控制测量成果大楼、马南点、官山等,作为本期D级GPS及一级导线起算数据,该成果属“99桂林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240,1.5带高斯平面直角坐

4、标,城市高程投影面为0米,参考椭球体为克拉索夫斯基参考椭球体,使用时平面坐标表示X(N)省略千公里和百公里数,Y(E)省略百公里数。3.2 高程控制资料 1980年福建省地震综合队施测的灌厦支3、天马南点及1997年我院在该区施测的四等水准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可用于本测区高程起算。3.3 其他资料 1997年我院在该区施测的1:500、1:1000比例尺数字化图件成果,1:5000地形图、影像图可用于工作计划及引用参考。 平面控制测量4.1 D级GPS测量本区以大楼、马南点、官山等为起算点,沿测区周围及中部布设D级GPS控制网点,以满足一级导线加密控制的需要,详见附图

5、二。4.1.1 GPS点位选埋4.1.1.1 选点 1、GPS待定点已于15000图上圈定,每点均应保证至少与一个邻近点通视,以满足一级导线布设的要求。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土质坚实的地上,以便长期保存利用。 2、 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机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应小于15。 3、 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大于4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4、附近不应有强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并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和大型建筑物。5、待定点附近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应尽可能与周围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代表性误差。 6、GPS点位选定后,应绘

6、制GPS网选点图。4.1.1.2 D级GPS点的编号冠以“JD”,后面加流水编号,如:JD01、JD02、JD03、。D级GPS标石面应刻制“GPS”;年代“2004”;点号“Jdi”及作业单位“地测”。4.1.1.3 埋石 1、D级GPS点的标石按GPS规范制作,中心标志采用铸铁标志。2、当选在坚固房顶上时,不能埋设在隔热层上。4.1.1.4 提交监理检查的成果资料选点埋石后应绘制点之记,点之记样式应符合GPS规范要求,但其中“地质构造略图”修改为“控制点标志面影像图”。要求点之记采用Word制作,其中的略图可采用CAD制作,但应转换为影像格式插入到Word文档中,标志面照片也转换为数字影像

7、插入到Word文档中。提交监理检查的资料:点之记成果1套,首页为GPS网选点图,对应的数据拷贝。注:本设计书中涉及的“提交监理检查的成果资料”仅用于监理检查,不计入最终提交的成果清单。4.1.2 D级GPS观测4.1.2.1 仪器设备1、 天宝(型号、标称精度)五台套接收机。2、 气象观测设备:气压表、温度计、湿度计。4.1.2.2 作业准备1、作业前,应检校光学对点器是否符合要求,同时每个测站均配备垂球,必要时采用铅垂线对中。2、记录手薄。3、编写观测计划,观测计划报监理单位备案后开始观测。4.1.2.3 基本技术规定1、测区概略定位解的取值为东经:12240;北纬:2116。2、在每个点上

8、应选择强度因子PDOP必须小于或等于8良好的观测窗口观测作业,观测时应密切注视PDOP值,观测窗口必须具有同步的4颗以上的可见卫星数,卫星离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3、观测点号的输入和记录, 采用点号直接输入,如1号站输入记录为JD01。 4、观测点的标志面中心至天线垂直距离采用特制专用测高弯尺上的白式指标线直接读数,读取至1mm。每测站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5、天线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6、雷雨季节架设天线时要注意防雷击,雷雨过境时应暂时关机停止观测,并卸下天线。7、观测时段应1.6。 8、气象观测应符合GPS规范的要求。9、GPS

9、测量作业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GPS规范的要求。4.1.3 内业数据处理4.1.3.1 基线解算1、基线解算前应对全部外业资料进行全面检查。2、基线解算采用天宝随机软件TGO1.6进行基线处理。3、 基线解算方案(应简要补充)。4.1.3.2 数据检核1、计算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应小于10%; 2、计算同步边各时段平差值的中误差与相对中误差,相对中误差计算公式: = 式中:标准差(mm);a固定误差10mm;b比例误差系数 10ppm;d相邻点间距离(km)3、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D级规定的精度2倍。4、三边同步环,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代数和,其差值应小于下列数值:

10、 Wx5; Wy5; Wz5;W=35 式中:D级规定的精度(按平均边长计算)。 5、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Wx3; Wy3; Wz3 式中:n闭合环中的边数; D级规定的精度(按平均边长计算)。 6、当检核发现需补测或重测的边,应尽量安排一起进行同步观测。4.1.3.3 GPS网平差1、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提供的平差软件包(名称、版本)进行整体平差。(对平差过程的主要环节和要求进行补充)。4.1.4 技术总结(内外业技术总结合并,按GPS规范要求补充有关内容。)4.1.5 提交监理检查的成果资料1、 仪器检验资料;2、 观测手薄;3、 控制网展点图;

11、4、控制点成果表;5、GPS测量技术总结。 4.2一级导线测量4.2.1 布网 在各等级GPS网(点)的基础上,布设城市一级光电测距导线,沿道路及测区边缘,以多结点网或附合路线的形式布设(详见附图三),不允许布设闭合导线。结点导线网导线节长度一般不宜大于附合路线规定长度的0.7倍;导线平均边长应控制在350m之内,长短边比不应超过1:3。主要技术指标按表1规定执行。4.2.2选点、埋石 1、城市一级导线点位应选定于便于利用和能长久保存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通视应良好,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使用。 2、城市一级导线点应埋设标石,位于高层建筑物顶上的控制点,不得埋设于隔热层上。中心标志(包括水泥、沥青路面

12、)采用特制铸铁标志,测区内已有的埋石标志应尽量利用,避免重复埋石,以防后续使用错误,城乡接合部标石制作及埋设应按规范要求执行。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一。 3、城市一级导线点点号以JMI再加流水编号,如JMI01、JMI02、JMIn。编号在导线节中应尽量做到顺序连号,不得有重号。埋石后,测区检查人员必须对埋石情况予以检查,方可进行观测。4.2.3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采用DJ2型全站仪按方向法观测。观测前,所使用之仪器应按规范第2.3.1条要求进行检验。记录可使用各种电子手簿或人工进行记录。可不作度盘和测微器的位置分配。 2、一个测站观测方向数少于或等于三个方向时,可不归零。 3、在高级

13、点设站时,应尽可能联测二个高级方向进行检查,观测值与原平差角之差应2(式中m1、m2为相应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4、水平角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规范第 2.3.12条执行。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按表1执行。4.2.3导线边长测量导线边长测量与测角同步进行,采用电子记录。 1、一级导线边长以经鉴定后的电子全站仪单程测定二测回(每测回二个读数记录,但在记录之前应先预测几次,边长稳定后再作记录),测距一测回内读数较差应5mm,测回间较差应7mm。测距时温度气压只在测站读取,温度读至0.5,气压读至1Hpa。仪器加乘常数,气象常数可直接置入全站仪自动改正。 2、导线边长改平,垂直角采用与测

14、角测边同型号全站仪按中丝法与测边同向观测二测回,技术要求按表1执行。 3、测距仪器高、反光镜高直接量至0.001m。所测边长经仪器常数、气象改正后应投影到城市高程面0m后,再归算到高斯平面,测区平均纬度为243546,测区平均曲率半径R=6364245m。5 高程控制测量5.1四等水准测量5.1.1 布网要求本测区四等水准网,在原有三等以上水准网点基础上,沿平坦地区的D级GPS点及一级导线点采用附合路线或结点网形式进行布设,原有四等水准点不能作为四等水准的起算,主要技术指标见附表2。5.1.1仪器的检验水准观测前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应进行下列项目检验并记录。5.1.1.1 水准仪检验项目1、检视水准仪及脚架的完好性;2、圆水准器(概略整平用的水准器)安置正确性的检验。3、视准轴与水平轴相互关系(交叉误差与i角)的检验。5.1.1.1水准标尺检验项目1、检验水准标尺是否牢固无损;2、水准标尺水准器的检查及改正;3、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矢距)的测定;4、水准标尺分划线每米分划间隔真长的测定;5、一对标尺基辅分划及零点差测定。5.1.2四等水准观测1、本测区起始水准点引用前必须先进行已知点检测(附合路线可与路线观测一并进行);作业开始后的一周内每天应对水准仪进行一次i角检测,i角不得大于20,i角稳定后可每隔15天测定一次。2、四等水准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