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698112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 一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二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语境三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 课程时长:45分钟五. 教学过程(一) 吟诵明月之诗,创设唯美之境 在苏轼所创作的3000多首诗歌当中,有关“月”的诗句有570多首,正如大家课前预习时所搜集到的,苏轼这些有关“月”的诗歌都与其“心境”有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共赏苏子的那轮明月,品悟苏子的月下心境。(二) 聚焦月下之景,品读月夜之美1. 齐读全文,读出节奏之美。注:整体语调舒缓;四字短语、长短句的朗读。2. 分角色朗读,读出

2、文言之味。注:“念、遂、盖、但”这些字要稍微延音。3. 随堂检测预习情况:入:照进;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亦:也;相与:一起;步:散步;于:在;盖:大概;但:只是;耳:罢了4. 课文记了一件什么事?预设: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庭院中散步赏月5. 假如苏轼生活在现代,或许当晚会发一条朋友圈,作为朋友的你,能不能给苏轼来个点赞好评呢?苏轼的朋友圈文案:今夜,月光皎洁,我与怀民闲庭信步。只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顿时,我的心中一片.,想对怀民说.评论一(示例):月色描写真是妙啊,积水澄澈实为月光;藻荇纵横实为月光下竹柏的投影;虚虚实实,影影绰绰

3、,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评论角度: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白描、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写景角度:空间(远近高低)、色彩、感官(视觉听觉.)等。评论格式:月色描写真是妙啊,_。学生活动:仿照示例,发挥想象,从所提供的评论角度中任选一个对苏轼的朋友圈展开评论。(三) 走近赏月之人,探微内心世界结合课文内容,你认为苏轼是一位“闲人”吗? 学生活动:圈画文中关键字词进行思考。格式:我认为苏轼是/不是闲人,因为文中_。小贴士:知人论世法是一种文学鉴赏的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要求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

4、内容。学生活动:四人为一小组,通过知人论世法,结合链接材料一和链接材料二,继续思考讨论苏轼是一位“闲人”吗?链接材料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n)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链接材料二: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平生亲朋好友都与他减少了来往。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zh)居黄州,暂寓承天

5、寺。“公务”之暇,他们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元丰六年是他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三自主探究,苏轼是一位“闲人”吗?链接材料三:元祐四年(1089年)被贬杭州疏浚(jn)西湖,开除葑(fng)田元祐六年(1091年)被贬颍(yng)州今安徽阜(f)阳疏浚筑堤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儋(dn)州(今海南儋县)第二故乡办学堂,介学风(四) 再悟苏子之月,找寻心灵之光结合本课的学习和你的人生体验,帮苏轼完成那晚的朋友圈,并将其送给知己张怀民。(100字左右)今夜,月光皎洁,我与怀民闲庭信步。只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顿时,我的心中一片_,想对怀民说:_。张怀民看到苏轼的朋友圈,会做出怎样的回复?_。(五) 课后作业自主阅读苏轼的生平及更多作品,进一步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六. 板书设计七. 教学方法(1) 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含义,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2) 品读法:指导学生掌握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圈点批注关键字词带领学生感受文言之美;(3) 知人论世法:通过恰当的资料补充,让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文章主旨。(4)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主旨理解。八教学工具:导学单、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