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69560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县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观察法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自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

2、察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的。突触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布洛卡区: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边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患有不能呢个说话的“失语症”,其位于额叶的后下部,这一区域叫布洛卡区。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它位于额叶的后下部,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然流畅却不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3、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1908年有耶基斯多德森提出的,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习得无助感,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4、曼等人提出的,指有了某种外部事物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的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的一种心理现象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绝对感受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

5、激的存在。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韦伯常数,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存在一定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比值是个常数,K=I/I,成为韦伯常数。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进行加工。发散思维,是将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着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近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感受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的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智力的二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理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习得成分。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比率智商,是智

7、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的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极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自我调节,是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8、,评价自己。替代强化,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自陈式测验,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适合情况选择答案。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种情况就是顺应。习惯化。即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

9、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定向反射习惯化。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钢化效应,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对。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迁移,是指在一中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指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任何一种心理官能都能进行训练,就像对肌肉的训练一样,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

10、率和效果,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意义学习,是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认知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元认知,是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的。他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学习准备,是

11、指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例证概念法,是指在概念教学中先提供与概念有关的若干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正例,反例的比较,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教学

12、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人际沟通,是人们通过互相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情感,态度等的过程。人际印象,指在人际过程中,人们会在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的一种比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可以提高个体行为的效率。社会惰化作用,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近因效应,是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用。定型效应,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

13、人们有意无意的对他人做类似化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的影响。折扣原则,指对于一个行为结果,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看起来合理的原则,那么其中某一原因引起这个特定结果的作用就要打折扣。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推及及扩展到对该人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权益从众,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

14、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感困惑,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升华,泛指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补偿,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者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生活来弥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团体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活动形式,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