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给它们分类。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教科书插图给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其依据是“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然后归纳材料的特点。提示特点归纳的依据是硬度、在水中沉浮的能力、柔韧性和吸水性。第二部分:材料与环境。这里出现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概念,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和讲解。建议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对能够再次加工利用的材料进行梳理和介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时播放与材料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也是十分有益的。第三部分: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加深
2、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蔡伦与造纸术”,可以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伦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发明在历史上的作用。复合材料的问题可以学生课后阅读与实践。例如鼓励他们做一张用普通纸和塑料薄膜做成的复合纸,并同普通纸的性能进行对比。学情分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在第1课,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
3、、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
4、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阶段,呈现和回忆学生们在本单元第1节课上所填写的表格和对材料的描述是必要的。这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材料认识方面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建立探究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材料与环境的话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次提出,也是为了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在学生形成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是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
5、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评价任务1.能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身边的物品分类。2.总结归纳本单元学过的材料及特性。 3.认识合理使用材料,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一、课堂收集物品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室中的所有物品及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2.有序进入学校塑胶运动场,观察塑胶场及周边器材、宣
6、传牌、文化墙等所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3.仔细发现并捡拾塑胶场上的丢弃物,认真辨别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然后将捡拾的丢弃物分类放入垃圾桶。【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共分三步,第一步与第二部看似游离教材,其实是紧紧扣住课题“身边的材料”进行的,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到“认真”、“有序”,养成重证据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第三步则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书”与“育人”并重。】二、给身边的物品分类 1.小组合作。整理记录:综合小组成员“预习”和“课堂收集”两个环节的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完善记录:小组成员熟悉的物品和材料,本次记录中没能反映出来的,可以逐一补
7、充,同时将教科书第61页六幅图中的材料补充到记录中。材料分类: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中。汇报交流:可口述,也可将整理的材料用投影展示给大家,小组之间有不同意见可以现场辩论。2.评价小结。课堂评价:教师对课堂收集和小组合作环节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原则:充分鼓励、温馨提示。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小结:不同物体是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设计意图:整理记录、完善记录、材料分类、汇报交流这四个小环节都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师适时评价、小结,让学
8、生在充分观察后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真正得以体现。材料分类时,要求将表画在练习本上,这是爱护教科书的思想渗透,小学科学教材是属于循环使用教材,本年级的学生使用后还得回收供下一年级的同学使用,这一设计也为本课第三大环节“材料与环境”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汇报交流时的现场辩论让学生既能理性的思考,又能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三、按物理特性对身边的材料总结归纳1.我们周围的材料让我们经历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现在我们分小组填写
9、表格,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材料 容易被划出痕迹吗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容易折弯吗 容易吸水吗 木材纸金属砖陶瓷塑料2.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认识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不同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从而突破难点。】三、材料与环境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
10、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3.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适时引导、补充,然后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设计意图:该环节重在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材料,做到合理使用、正确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拓宽视野1.家庭作业:阅读教材第63、64页资料库内
11、容,尽量记住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故事,与家长一起分享。2.建议学生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相关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可以独自进行,也可和小伙伴合作,争取有更多的发现!【设计意图:该环节意在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教学反思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常见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知道有塑料、木材、金属、橡胶等常见材料,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这些能做成物体的东西就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材料做成的,此进一步认识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
12、成的,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教学主要有以下体会:一、利用课件提供丰富有结构的材料。按教材对材料的划分标准,教室内的物品多数可能属于人造材料,所以应有意识地在教室里放一些天然材料,如石块、棉花、皮革等,增加材料的多样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大量丰富的生活场景图片,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解决难点,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材料的丰富性。二、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激发探究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认识了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及通过课外阅读材料的发展史,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等,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同时提供新型材料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激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究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片,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解决难点,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材料的丰富性。二、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激发探究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认识了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及通过课外阅读材料的发展史,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等,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同时提供新型材料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激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究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