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说课稿.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67550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的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均数的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均数的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均数的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均数的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的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

2、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的引入我首

4、先播放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然后出示三(1)班4名同学和三(2)班5名同学踢毽的成绩统计表,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个班的踢毽水平高一些?以一个让学生争议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学生发表意见后,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由于两个班人数不等,所以比总个数显然不合理不公平。那该怎样比呢?怎样比比较公平合理呢?老师就势导入说:“等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你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了。”于是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探究与学习。(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

5、作学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时,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解答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不同的方法,老师也参与其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然后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一种方法是互相给的方法,学生说出后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同时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移多补少是怎么回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他们每人收集的个数都一

6、样多了,都是13个。老师就说:这个13就叫做他们收集的平均数,并不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从而揭示课题:平均数。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其实就是求平均数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找出另一种方法是列式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先算出他们收集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老师也适时的出示课件说:那就相当于把他们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学生列式计算出来后,并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合后分的列式计算的方法。(设计意

7、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和“先合后分”法 。)(三)、谈话交流明晰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启发学生比较平均数13和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你发现了什么?提示问:最后的平均个数是代表小红收集的实际个数吗?是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的实际个数吗?那13 究竟能代表什么?从而使学生又一次感悟到平均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平均数13不能代表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它能反映这一组同学收集的整体情况。同时通过让学生比较平均数13和他们收集的实际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比这一组数中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四)、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教师

8、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出示下面的信息,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并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三(5)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78分。人平分89分。、 一匹马体高180厘米,有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60厘米。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后再提问:小马要从这条河里走过,会有危险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图)这里让学生讨论出可能有危险,也可能没有危险。这里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这应该是设计的一个亮点。(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经常要涉及到平均数)(五)、简单小结,解决开课时

9、的问题同学们真聪明,既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又探讨了计算求平均数的方法。那我们现在可以解决了之前三(1)班和三(2)班的踢毽水平的高低吧?(课件返回之前的统计表)我们可以比他们的什么可以公平合理一些呢?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要比较两个班的踢毽水平的高低,就要比较他们踢的平均数。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显得紧促又条理清楚。学生算出平均数后,老师追问:为什么三(1)班要把总数除以4,而三(2)班要把总数除以5。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平均数的先合后分的方法。(五)、拓展应用,巩固提升我设计了四种题型让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平均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1、 我会抢答(课件一次出示图和问题)、三个花瓶分别插5、6、

10、7朵花,平均每个花瓶插( )多花。师:怎么那么回答那么快?你用什么方法想的?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法?、三个花瓶分别插1、2、15朵花,平均每个花瓶插( )多花。师:你又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法?(数据之间相差比较大,移动比较麻烦)这两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 我会判断我们学校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活动中,平均每人捐款10元,那么全校同学每人都是捐的10元。( )这题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加深平均数的含义3、 我会计算小刚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分别是89分、94分、87分,他这三科的平均分是多少?(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这题设

11、计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先合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好。4、小青阅读一本童话书,她第一天看了30页,第二天和第三天都看了24页。她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正确算式是( ) (3024)2 (3024)3 (302424)3学生选择后要求说明选择的理由。这题的设计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先合后分求平均数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平均数份数的理解,学生能说出错误算式和正确算式的理由就说明他真正明白了今天学的知识。(整个练习的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