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部摘录《教育是没有用的》.doc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8.50KB
约49页
文档ID:547673453
全部摘录《教育是没有用的》.doc_第1页
1/49

转】《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摘笔记序及目录前言:   前两天,才收到在当当网上邮购的几本书,其中包括教育专家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当时订这本书只为一句话“回归教育的本质”所打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思考了许久,也困惑了许久,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够真的探究清楚教育本质是什么   慢慢地翻看这本书,用笔将触动心灵的语句划线而出,越往后读,越来越多的语段令我怦然心动,想将这些令我触动的语段摘抄下来,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共同探讨 目录摘要:自序第一章:教育之困  摁着牛头吃草  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像力?  究竟要不要分数?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传递精神能量  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孩子能不能惩罚?  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  教育目标中的长、宽、高  善良让孩子自主转化  包容之美  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自信者自强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瑰宝  重新解读阳刚之气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  关系大于教育  教育者角色的根本转变  无言而教化万方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  学而不用,方为大用  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不可迷信“多元智能”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   一切的教育皆有线索  如何提高成绩--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  知识并非力量  潜意识及其隐含的能量  “体验教育”的神奇魅力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想得到,做得到  创造性才华从何而来?第八章:习惯教育是最终成果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习惯决定命运  素质是养成的  习惯培养的七个步聚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六大习惯代后记  追求教育的幸福 自序部分摘抄内容: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这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标就是生长,而并非其它。

   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就失去了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我从来认为,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希望,就在于依靠一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无言,静静流淌而涤尽污秽烦扰,以一种低调的旋律,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 感言:   很早就听到过“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曾不能理解,后来通过查相关资料才懂得,那是浑若天成的最佳状态,正如百度搜索中所解释的,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最本质的内蕴真的是要传授给孩子什么吗?     其实,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的教育,若顺应孩子的本性的求知欲去成长,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多少快乐呀?好奇、求知,是一种本性,但我们却发现,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来自本性的快乐却被折杀了,孩子所受的教育已变成父母或师长要孩子怎么去学习的过程了,过多的要求之下,孩子会渐渐忘了自己本能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教育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步呢?     让我们继续追随智者的思考前行吧! 第一章:教育之困摘抄概要: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身上 1、摁着牛头吃草     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过去十几年,教育者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质上是对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

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孩子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仅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在影响教育价值的因素中,有个规律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    主动性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要求发展的高级本能,即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也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到发展的可能,还没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们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产生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 感言:     谁都知道“摁着牛头”吃草是行不通的,但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却有许多家长为孩子制定着种种计划并逼着孩子按其行程去做,其实,正如作者所说,正牛吃草是种本能一样,孩子的学习欲望也是种本能,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这种本能的需要恰当地引导孩子去学习,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孩子的求学意识,但现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孩子学习时,若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将会成为不让父母操心的事了,既然是主动性是天性,为什么孩子还会泯失天性呢?     作者在文章开始,就要求我们懂得教育的真正使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     发现孩子,遍地都是需要被关注或被关注过多的孩子;解放孩子,要求要懂得孩子,懂孩子的前提则是尊重孩子为什么教育总走向背离本性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就出在教育者没有真正尊重孩子上     环视周围芸芸众生,有几个家长是真正本着尊重孩子的角度去为孩子规划人生的求学阶段呢?又有几个学校是本着孩子个性化的成长来制定课程进度呢?当幼小的孩子怀着一份憧憬走进校园后,是什么让孩子渐渐背离教育的兴趣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窗边的小豆豆》,那巴学园成为孩子的乐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校长小林先生懂得尊重孩子并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课程,并将自然、历史与生物的知识融入与孩子实践性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常规教育中感到不可思议的,但却是这种教育模式,让千万读者为之痴迷并向往---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学校呀2、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摘要: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与老师着急,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成年人也很难承担。

     厌学可是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    1、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2、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一个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与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都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3、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我们都知道,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说,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怎样将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    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挖掘学习的快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追求快感,是人的一种常态,人的快感是分两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满足以后的快感,第二层次是深层次的快感,即思维、学习的快感对教育而言,一切快感都是自我更新后的思维快感     学习充满快感的,只是这种快感是隐藏的、深层次的,需要慢慢挖掘,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到的:一,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二、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      学习的本质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一旦发现了它,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已 感言:      学习是种本能,我一直这样认为的,而这种本能的学习应该有种天生的愉悦感的,但现在,能体会这种学习愉悦感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楼主在书中给出我们答案,都指向同一方向,是否背离孩子的本性需求,是否符合主动性规律其实,要让孩子去主动学习,每个教育者都懂得,但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呢?就是顺应孩子的感觉,降低学习难度,协助孩子挖掘学习的快感  学习有天生愉悦性的,但重复不断的学习却是件苦差事了,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深入的学习常让人感觉肉体的疲惫,但对心灵而言,却又意味着满足与快乐。

这种满足与快乐,就是自我成长充实度的认可,也是自信心增长的基石,人在成长中,基本需要中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由此而延伸的,延伸的自我价值的体现,验证个体的存在价值,会有愉悦感与满足感的      学习,其实是种宽领域范畴的东西,而许多时候,家长或学校会将这种学习变成单纯的学科性的学习,当学习成为一种目的桎梏时,学习的愉悦感觉就会消失了3、谁在破坏孩子的想像力?摘抄:     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的传授都是徒劳无功的     什么是想象?首先,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通常把人们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像),其次,想像是一种形象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力并不是只有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有的特殊能力,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最普通与最基础的小理,要做得好,做得美,都需要想象力      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感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任何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