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673085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河师大实验中学 刘艳芳【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智慧,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阅读能力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业已开始。在历史课程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

2、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智慧,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长期以来,不少历史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一贯采用“讲听练”的传统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方面,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认为历史就是上课听听,下课死记硬背的科目。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没能对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

3、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应有的历史学习思考能力得到锻炼。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天后可保留,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天后可保留。因此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未能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重视,很多教师甚至把历史阅读等同于语文阅读,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的事情。这种现象造成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力不从心,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成绩的提高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推进历史课程改革,为了使学生能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我

4、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一、变单纯的传授历史学科知识“满堂灌”为“阅读精讲练习”三段式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其他能力如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好象鸟儿失去了翅膀,不能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教材这一重要的课堂资源的阅读和把握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历史阅读方法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实行开卷考试以来,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分值占总分的百分

5、之六十。对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教材为依托,用课外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 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不拘泥于教材,由侧重识记发展到侧重理解和运用,解决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这种趋向,实现了把自主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的目的。如果在初中教学中忽视了能力考查的趋向,不注重历史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就会给学生今后发展造成困难。要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首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历史新教材的编写已有很大改变

6、,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每一个篇目往往配置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由此可见,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讲授新课时,首先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阅读可以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其次,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

7、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题目可以用多媒体打出来或黑板板书出来。学生在阅读前,老师可以对设计的问题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有的方矢。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感知后,我引导学生认识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

8、确、精要、完整。 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自主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经过一个学期的行为强化和意识强化,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自主阅读能力。使历史学习由无序到有序,实现了定向阅读,阅读效率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习兴趣,并能实现优、中、差各类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 二、通过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力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精讲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

9、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分钟左右。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学

10、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仔细推敲词句习惯的培养。 1、抓住表示事物发展程度的关键词句。如关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抓住以上关键词句,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抓住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果)”;“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

11、。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四、培养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即疑问,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而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1、看到结论设问原因,而且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设问。如看到“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这一结论,设问它的直接原因(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看到“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设问它的主要原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培养学生

12、揭示事物之间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2、看到现象设问其本质。如看到“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设问表明这一现象的事件是什么?(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复杂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本质。五、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要提高阅读能力和增强记忆力,做好读书笔记是关键。课堂笔记应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

13、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或写评语。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课堂上学生还要在笔记本上记教师的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

14、、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所以这种板书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一面镜子,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抄板书也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树立新课改理念,就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阅读的主人。应该说,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我想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历史课上的生动、有趣,更多的是能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我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几点尝试,敬请各位教坛同仁指正。参考书籍: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3、王雄著,理解阅读解题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