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67025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汇总(DOC 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再别康桥-姓名 何永杰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工作单位教材版本宁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 之一,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该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典型的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形象丰富、意境优美、深思飘逸的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回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学会从诗

2、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2、过程和方法: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难点: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3、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 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二、康桥与诗人的关系(投影出示康桥背景图片)了解作者: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写作背景192

4、8 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 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 1921-1922 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 ,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注释词语读音)2 、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

5、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一)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

6、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提问: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

7、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 ,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提问:青荇:但这里的青荇, 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 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

8、的隐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和同学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前四节接下来在第5、 6 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

9、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 “放歌”的强烈冲动。提问: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注意结合婚姻生活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 1920 年, 24 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

10、;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 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 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然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 ,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 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 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第 7 节“悄悄的我走

11、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师生一起朗读第 5、6、7 节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

12、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

13、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提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明确: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

14、,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 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 -意象 -意境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再次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五、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六、知识点训练。课件展示1、下列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在本诗中,作者对大自然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和认可,与大自然达成和谐,从“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 “做一条水草”等,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B.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写出作者只身轻轻而来和悄悄而去的情景,透露出难舍难分的情绪。C. 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 ,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D. 全诗排列整齐,双行押韵,节奏高度和谐、鲜明。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课外搜集徐志摩的诗比较阅读,体会徐诗的风格。七、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