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66794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课堂上师生心理沟通的艺术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是教法与学法的融合,是英语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情感交流,为达到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取得最佳英语教学效果的巧妙统一。英语课堂教学,首先要探讨师生教学心理沟通的艺术,凡是教艺精良的英语教师,都是深谙此理的。 一、英语教学要心理化 所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英语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参与,认真活动,处于正常的兴奋状态,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大脑的功能)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英语教师的讲授当做“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不买老

2、师的“账”,导致“厌学、弃学、辍学”。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实现英语教学过程的心理化。 二、英语教学要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从智力因素来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常有三大障碍: 1. 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这就形成了知识障碍。这个障碍,犹如拦路虎、绊脚石,阻碍新英语知识的学习。 消除知识障碍,英语教师就要进行知识补救、知识沟通,或者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与联想,或者简介过去的旧知,或者提示有关的旧知,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授,等等,但是这一切补救的手段,都不是旧知的重复,而是为了对新英语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2. 方法

3、障碍。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对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鸳鸯绣起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不对的,应该“要把金针度与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也有“点金的指头”,随时学习随时能“点石成金”,那他们将终生受益无穷。 教给学生的读书法。正确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通向成功的金桥,是打开未知领域殿堂大门的钥匙,是由必然王国登上自由王国的天梯。 3. 思维障碍。学生在有些思考性的问题面前,常常思维不活,甚至凝

4、滞、僵化。有时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思维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显得思维迟钝。对此,英语教师要进行思维沟通,使他们能从多种思维种类中,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相似思维、辩证思维等,爆发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思维沟通了,学生的思维流畅,向四方发散,闪耀着创造性的火花。他们的思维成果多么新颖,多么富有独创性!所以,所谓沟通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开拓他们的思维领域,让他们多一条门径,多一个“心眼”,“濯去陈见,以来新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聪明起来。 三、英语教学要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 从非智力因素来看,学生

5、不想学习,学习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常常也有三大障碍:1. 动力障碍。心理学指出:动机(包括情感和兴趣等)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源。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调动学习的情感;运用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2. 意志障碍。英语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经常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坐不住,巴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志激励,使他们能够坚持学习。 3. 行为习惯障碍。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构完全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在英语学习中,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这给英语学习带来障碍。 概而言之,英语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是教育的影响源。英语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古诗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英语教学就需要英语教师与学生推心置腹,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