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65672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阅读,概括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中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的作用。 3、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_之一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

2、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也可以从欣赏一幅花鸟图入手,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实是什么?虚又包含哪些内容?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介绍了哪些艺术形式?(2)这些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内容,作者把它们的哪一个共通方面放在一起谈虚和实的问题的?(3)文章中虚和实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二者的关系怎样?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板书)点拨:文章标题是论题式的,把握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基本观点。 2、理解文章中的引证法的运用。 (1)作者在第5节中引用了谈艺录中的一段话,三个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作者对他们的观点又是怎样评价的?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

4、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

5、?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

6、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作者在第9节中引用了画筌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引用这一段话的作用。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

7、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3)第14节中引用斯干中的句子怎样理解?引用总是为着作者论述的中心服务的,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引用的目的。3、内容探讨:(1)本文多次谈到“舞蹈精神”,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国的绘画、戏剧、书法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的?(3)本文列举刁窗秋江、八大山人的鱼和齐白石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小结:在论说文中,注意观点和材料是怎样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8、。4、欣赏两幅画:鲶鱼和趟马,分析其中体现的虚和实及二者的关系。5、整体回顾,把握文章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6、拓展延伸(1)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

9、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3)北宋皇帝微宗喜欢绘画,是一个善画花鸟的能手。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是诗句的内容表现出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面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题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时候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良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别具匠心,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春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这马蹄翩翩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看到蝴蝶追逐马蹄翩翩飞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谈谈这幅画虚与实的关系。 (4)在唐诗宋词的鉴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虚实结合这一概念,在学习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请从学习的诗词中找出名句并加以鉴赏。7、课堂总结8、布置作业 学习与评价26页到31页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