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中庸.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65385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话中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白话中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白话中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白话中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白话中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话中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话中庸.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话中庸 上天所赐与人类的那一点真灵在圣道里叫性,其实也完全可以依原文称为命或天命。命就是性,性就是命,之所以在这里把命又称为性,完全是圣人为了度化的方便而作的名相。天命也好,性也好,就象是一粒种子,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生命运动过程就是道。如何使种子顺利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就是教。所以修道又叫种福田,长善芽,结道果。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每个生命都是道的衍化,在每个生命里都有一粒道的种子,这粒种子与生命同生同灭,不可须臾离。游离于生命之外的都是非道。道不闻不见而在,他就在人的心灵深处。“独”指的就是那一点真灵,决不是要人独自而处。 如果还不明白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教,那就往浅

2、里说。喜、怒、哀、乐没有产生,或者未发作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叫中,发出来之后不别扭,让人感觉和谐,恰到好处,就叫和。那个中就是道的根本,那个和就是修道的正途。中就是不偏,就是正,庸就是永恒的法则。“中庸”简单来说,就是“就有道而正达”。若“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万物皆可育,何况人之修道。天下万物皆定位,何况人心。 中庸就是修道,就是就有道而正达,君子是修道者,受教者,故中庸。君子对修道的事念念存诚,忠心维护,以使自性不昧,心灯不灭,而小人反是。他们心中无道,没有对道的敬畏和顾忌,故做人行事肆无忌惮。 由中庸而达道的彼岸是终极的真理,修道是人生最崇高的事,可是知之者少,行之者又少,行而能久

3、者更少。 道为什么不行?孔圣知道。聪明人过于执著,过于拘谨呆板,而愚者又不明白,不努力。贤者和不肖者亦然。就好象人人都在吃饭,却没有品到饭的滋味一样,“过犹不及”故易经有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道不能不行。这是孔圣创建有为圣教的初衷。 舜是知道者,所以对道好问而察迩言,诚心探寻道的真谛。他用修道之心为政,使恶隐,使善扬。他是叩其两端,用中庸之道治国。正因为舜是以道心治国,所以才能在治国中修道而进入圣界。这就是舜之为舜的根本原因。 孔子说:现在的人,都很自负地称自己知“道”,但是,他们被功名利禄这些外物所累,在被人往牢笼和陷坑中驱赶的时候根本一无所知,更谈不到如何躲避这些灾难,这算什么知?人人都认

4、为自己知“道”,但让他选择中庸的正道做人,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像这样的人,也算是知么? 孔圣表扬学生,得一进境,守一进境,更进一境。 孔子说:只要你愿意,皇上可以让给别人当,官也可以辞去不做,白刃也可以趟过去,这些都是可以一咬牙一跺脚就能办到的,但是修道比这些难多了。修道之难难于治国、辞官,蹈白刃。人不知其修习次第,故圣人立教使明之。 真正的强者是修道的君子。他们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不管国有道也好,国无道也好,不管生活待遇好与不好,境遇如何恶劣,道心始终不退,死而不改,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矫,因为这比面对白刀子更难做到。南方人宽和大气,不施报复的强和北方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强不是真正的强。 素

5、隐是歪理邪说,行怪是为了吸引愚人的眼球。素隐行怪和执著拘谨的“过”,决不是一回事。“过”是修道的偏差,素隐行怪是为了欺世盗名。攻诸异端,行为怪异,不是修道君子的作为,修道半途而废也不是君子的作为。依乎中庸,就有道而正达,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见而不悔,这才是追求圣道君子的作为。 道之大,大到攮括天地,无边无际;道之隐,隐微到溶入了普通人们的生活之中,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他,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感知到他的存在。他的广大精微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但是,道决不是高不可及的,大道简易,简易到了虽然是最普通的人也可以修习,但是否达到了道的终极,“虽圣人亦有所不能行

6、焉”。他的不能为人所精确表述也正是人之所遗憾之处,正如天地之大不能穷尽一样。修道的君子说道大,也只说他大至“天下莫能载”;说他小也只能说他“天下莫能破”。但是他在仁者和知者身上是有所体现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他在仁者身上体现的就是仁,在知者身上体现的就是知。要达到仁和知的境界,那就要踏踏实实去修。就象鸟上天空需要掁翅高飞,鱼入深渊需要下潜是同样的道理。小至造端乎夫妇,大至察乎天地,这就是中庸之道。 作者: 难于充数 2006-7-24 22:50 回复此发言 - 2 白话中庸,供参考 道之大充塞于天地之间,道之微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是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如果有人立志修道

7、却非要离开世俗社会,脱离人群,则“不可以为道”。三教圣人都曾告诫过后世门人,“出世法不离世界法”,“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孔子更是说的明白:“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对这一点老子也明确地说过:“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敬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不明”。君子要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去修道,道就在百姓日用之中,关键就在于知与不知,明与不明。以一个旧斧柄为标准做一个新斧柄,仔细看也是有差别的。修道不是做斧柄,修道的知与不知,明与不明就在一念之间,故君子修道是借假修真,借人修已,以人治人,改而止。人之过就是已之过,改而止于至善。如何改而止?具体的法门就是忠恕。尽自己的心,然后推已及人。因为“

8、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在事父,事君,事兄,事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去把握中庸之德、中庸之言。做的不好,做的不够,那就尽力去勉励自己。只要言行合一,踏踏实实的中庸之道就有了。 人在社会中立身,都有一个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高低尊卑很多时候是不由自己选择的。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所以能素位而行,不愿意在那些身外之物上浪费精力。如何素位而行呢?具体的口诀有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只要是真正的君子,他所关心的是是否修道有得,并不是社会身份的高低。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呢?”那就是,素

9、居上位不作威作福,不欺凌部下和百姓;贫贱而居下位不为了权势利益而降低人格,去奉迎谄媚权贵。君子正已而不求人,行到无求品自高,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于天地之间,安于天命,不管上天赐于他们的是上是下,是贫是富,都能坦然接受,在自己的分内做事。而小人则不然,他们不安于素位,冒险犯难,以图徼幸改善自己的社会处境。孔子认为,行中庸之道与射箭有相通之处。射箭而射不中靶心,除了怨自己技术不好之外不能怨任何人。“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有了过失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决不怨天尤人。 君子修道就和走路登山一样。你走千里万里也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你爬上高山极顶也是由山脚起步的。修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从浅近平

10、凡处着手,就象家庭和睦要从妻、子、兄、弟处入手一样。 孔子说:我们祖先的神灵,他们的德行表现是非常盛大的。他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却可以使天下的人斋戒沐浴,穿着祭服去祭祀,好象他们就在身边一样。正因为鬼神的不可思议,才会使人们对他们恭敬谨慎。隐微的鬼神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德行,是人们内心对他的诚敬,才会不可掩。仅此而已。道之德不可掩亦若此。 孔子说:舜是由孝道修起的,但舜的孝不是一般人在衣食冷暖上所下的功夫,他行的是大孝。舜的父亲、弟弟、后母都非常狠毒,尤其他的父亲,一再设计要害死他。但即便父亲不慈,舜的孝心依然不变,他一如既往地孝顺父亲,他的孝行远近闻名,最后传到了尧的耳朵里。尧于是把两个女儿

11、许配给他,禅位给他。舜由孝道修起而成为圣人,直至被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享寿一百一十七岁,子子孙孙永远怀念和祭祀他。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上天化育了万物,并且对万物是公平的。对求生者,他会顺其自然之势而培养他,对求死者,他会顺其自然之势毁灭他。诗经有言:诚心修道的君子,他的德行自会显明,上天也会眷顾他。故大德者必受上天的护佑。修道由已,岂由人乎!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对孝道的修养已经达到了极致,他们所行的是大孝道,因为他们“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春秋两季的祭祀上看得出来。每逢春秋两季的时候,他们把庙宇修好,把祭祀用的祭器陈列好,把祖宗曾经穿过的衣裳摆出

12、来,献上时鲜果品。宗庙里的祭祀仪式,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把子孙后代排列好。按参与祭祀者的官爵分别开尊卑的等级。根据子孙的才能高下分配各人的职事。祭祀完毕之后,晚辈向长辈斟酒。对宗族子孙不管身份贵贱平等对待。饮酒的时候,排座次以年龄长幼为据。他们对已去世的祖先,就像侍奉活人一样恭敬。宗庙之礼是报答先人的,郊社之礼是报答天地的,也只有圣人才完全理解它们的重大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如果谁能真正弄懂这些礼仪的意义,那他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象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明白。 作者: 难于充数 2006-7-24 22:50 回复此发言 - 3 白话中庸,供参考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的时候,孔子说

13、:文王和周公的施政纲领现在还保留在木板和竹简上,这是可以考证的,但是他们的盛世之德已经没有了。由此可见,为政治国在人,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 人之道重在有为的为政,地之道在于无为的长育万物。在人道而言,为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象地之道生长芦苇一样简单,为政的好与不好全在为政者的个人修养。为政者要得到民众的拥戴,自身修养的好与不好完全在于是否合道,具体的说,是否合道就看是不是达到了仁的境界。如何修仁?说白了,就是对人的态度问题,对人的态度在于是否合于礼义,是否合于礼义,首先要从友爱自己的亲人这种人的真情至性入手;亲亲之后进而要达到义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要达到义的修养那就要从尊贤做

14、起。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必须从事亲、尊贤做起去养成。要事亲尊贤就必须有知人之明,知人就必须知天道。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昆弟关系、朋友关系。要使上述五种社会关系处理的和谐,就要具备三种德行即:知、仁、勇。而知、仁、勇的修养归根结底就是一,也就是道,就是真诚。 知道,行道不外乎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这三种情况。不管是生而知之也好,学而知之也好,困而知之也好,等到真知了道之后就会明白,最终结果就是一个道。有的人修道、行道是安于道而行,有的人是为了利而行,有的人是勉强而行,但不管怎样,到成功的时候是一

15、样的,那就是止于至善之地。只要心中有道,勤奋好学就能不断接近真知,踏实而行就能不断接近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耻那就是勇。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知,什么是真正的仁,什么是真正的勇,修身的路就算是找到了。修身就是治理自己,知道如何修身治已,就知道如何去治人,知道如何去治人,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不外乎九条原则: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修身可以使自己立身于道,尊贤可以使自己不惑,亲亲可以使家庭和睦,敬大臣对国家大事可以不迷惑,体群臣可以使有才能的贤人对国家忠心不二,子庶民可以使百姓衷心拥戴,来百工可以使国家经济繁荣,柔远人可以使四方的人来归顺,怀诸侯可以使天下敬畏。那么这九项如何下手呢?具体的来说就是:修身要内心纯洁真诚,非礼不动,象祭祀时齐明盛服一样诚敬专一;尊贤要从去谗远色,贱货贵德做起;亲亲要从对亲人的尊重、供养、不反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做起;敬大臣要从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起;对士要真诚、信任并给予应有的待遇;对百姓要使他们安居乐业,薄敛少赋;对百工要定期考查他们的技艺,根据水平的高下,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