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1].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650945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学整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学整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学整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学整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整理第一章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P3(了解)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重点,记忆人物著作、标志事件)P10-13三、针对小张同学的不良行为,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好看几种处理方法和分析)P15-17四、教育行动研究(名称解释)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其三个基本特征:a在行动中研究,b对行动的研究和c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a计划,b行动的实施和c总结与反思。五、如何成为会学习的学生?1、具有强烈的学习动

2、机2、具备必要的学习技能,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a学与习相结合;b学与思相结合;c学与创相结合;d采用多种学习策略。3、具有坚持学习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1、(名称解释)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专家型教师具有三个特点:a专家水平的知识,b高效和c创造性的洞察力。拥有广泛的,组织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三个方面:a有关所教学科内容的知识、b教育学知识和c与教育发生联系的社会背景知识。2、如何成为:a、需要从所教学科内容、一般教学方法和讲授所教课程的特定教学方法中不断学习;b、需要进行反思,提高元认

3、知能力,是日常工作和事物的完成逐渐自动化;c、需要培养洞察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第二章一、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重点、会分析问题)1、心理学家及他们的实验(记忆)P362、P39案例,重点看教材对案例的结果分析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a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b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c此外

4、,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对内容大致了解)a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b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c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d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e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f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名称解释)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

5、失。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a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b鸟类的印刻、c人类语言的习得和d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2、运用关键期的知识分析问题P45简要说明“关键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答:(印度狼孩卡马拉,由于从小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错过了学习语言和数字的关键期,虽然后来回到人类社会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还是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15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关键期是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关键期。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

6、,应针对相应的关键期,给予儿童科学、高效的教育指导,帮助儿童快速发展,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当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并不是绝对的,错过了关键期并不意味着心理就不再发展。(例如,一个人10岁是关键期内掌握一项动作技能,只要经过较少练习就容易保持这种技能;但如果在10岁以后学习,他仍然能出色掌握这项技能,只是他必须进行更多的练习。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选择题)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内容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几个重要的概念(名称解释)a图式:图

7、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皮亚杰指出,凡是在行动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为图式。他把图式假定为人们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最初的图式来源于遗传,是一些本能动作。b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c平衡:平衡即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8、2、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的实质与原因:a皮亚杰属于内外因互相作用的发展观,即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b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3)、心理发展的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的质的变化(顺应)。(4)、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亚阶段和直觉思维亚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7-12岁);d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3、皮亚杰认知

9、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大概了解)P56贡献: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创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启发后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局限: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偏向滞后;只注意到普遍性规律,忽视特殊性规律。教育意义: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要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 五、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简答):a最近发展区由

10、教学创造;b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c学习的最佳期限。2、内容:a语言与思维;b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d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简答)a、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b、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c、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d、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比较(论述题)(1)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a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b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

11、区”的概念。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2)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认知的关系上a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而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因此,个体思维的社会化是发展的标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b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思维和认知起重要的作用,而语言来自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因此,社会性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个体化是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发展是“社会言语自我言语内部言语”的过程。(3)儿童的发展问题上a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自己所现有的图式,对外部环境客体进行主动地同化和顺应的由内而外的过程。b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外部客体内化所带来的

12、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一种由外向内的过程。(4)、儿童言语的自我中心问题a皮亚杰认为,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b维果茨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与他人交流、沟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言语具有社会性,不是自我为中心的。七、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关注4、5阶段)P64-651、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要解决八对矛盾,具体如下:a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1岁);b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13岁)c主

13、动感对内疚感(36岁);d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e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f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g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h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2、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了解)P66八、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核心)。2、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a、前道德阶段(25岁);b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c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10岁以上);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九、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研究方

14、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2、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选择题)a、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b习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c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第五章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比较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有着显著的区别。(1)主体行为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的行为是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定情境中自然

15、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中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行为,称为“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所导致的是反应性条件反射,而操作性行为所导致的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2)主动性上:应答性行为是被动的,而操作性行为是自发的,它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3)意义上:经典性条件反射重视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的意义,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行为后果对行为反应的意义。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与科勒的顿悟理论的比较试误说是由桑代克提出,(1)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2)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顿悟说是由苛勒提出的,(1)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2)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三、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了解)四、几个重要的概念P181(名称解释)1、强化: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2、正强化:通过呈现行为者想要的,愉快的刺激以增强反应发生的频率。3、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4、普雷马克原理: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