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649991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第一板块(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句容实验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13 主备人:侯红强 审核人:徐叶丹 2015-2-8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豪放之中,又能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

2、上大胆创新。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初步体会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导的繁富风格。3鉴赏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这首词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学习时,可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全词构思十分精巧,无论情思如何转折变化,始终

3、不离眼前的“水”与“山”这两个意象。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从山、水意象中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的。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这首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学习时,可从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手法入手,抓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来领悟作者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鉴赏辛词“以文为词”的手法。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通过描写甘于寂寞、坚持操守的“那人”,来表达词人自己的志向及高尚的品格。学习时,可体会词的构思及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及白描、对比等艺术技巧。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

4、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学习时,可抓住“愁”这一词眼,在理解“愁”的含义的基础上,思考词人是如何在丑奴儿中抒写“悲凉”的爱国激情的。第一板块一、字音识记1鹧鸪(zh)2.遥岑(cn)3玉簪(zn) 4.螺髻(j)5鲈鱼(l) 6.堪鲙(kui)7倩何人(qn) 8.揾英雄泪(wn)二、词语释义1可怜无数山:可惜2毕竟东流去:终归3江晚正愁余:使我愁苦4遥岑远目:远处的小山5断鸿声里:失群的孤雁6江南游子:客游江南的人,此处指作者自己7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8刘郎才气:胸怀、气魄9可惜流年:如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10忧愁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11倩何人唤取

5、:请12红巾翠袖:女子妆饰,指代美人三、名句背诵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

6、,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二、相关背景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三、内容提要这首

7、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四、写法借鉴1运用比兴手法,借景言情本词借眼前之景郁孤台、清江水、无数山寄托家国之悲、今昔之感,达到了“以不言言之”的艺术境界。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寄寓了词人因国事艰危而沉痛的心情和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这首词将爱国情思表达得如此含蓄深沉,正是运用比兴手法的生花之作。2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 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意味。这两句说

8、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重点揣摩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什么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明确“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作者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

9、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明确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二、内容提要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

10、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三、写法借鉴1结构上大开大合、层层转折词的上片写景,是作者目之所见,境界阔远,此为开;以“无人会,登临意”一句收束,此为合;下片承此意,直接述怀言志。在几个典故中,词意层层转折:“鲈鱼堪鲙”以“季鹰归未”转,“求田问舍”以“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转,至“树犹如此”又一转。“倩何人”以下写知音难觅,收束议论,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2擅长使用典故,贴切达意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展开议论:“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11、词人咏古论今,表达了对南宋投降误国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对岁月蹉跎的悲愤和抑郁。这些用典既紧扣题旨,又可使词意婉转。重点揣摩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明确(1)特色: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

12、,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明确用典的作用有:(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4)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zh)遥岑(jn)骚扰(so) 安抚(f)B玉簪(zn) 螺髻(j)郁

13、然(y) 阻挠(no)C鲈鱼(l) 堪鲙(kui)笺注(jin) 孤峙(zh)D倩何人(qn) 揾英雄泪(wn)不屑(xi) 鲈鱼(l)解析:A项,“岑”读cn;B项,“髻”读j;D项,“揾”读wn。答案:C2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无人会,登临意(领会)B倩何人唤取(请)C可怜无数山(值得同情,怜悯)D遥岑远目(眺望)解析:C项,可怜:可惜。答案:C3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14、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解析:B项,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答案:B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郁孤台下清江水,_。_,可怜无数山。(2)青山遮不住,_。_,山深闻鹧鸪。(3)_,水随天去秋无际。(4)_,_,江南游子。答案:(1)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2)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3)楚天千里清秋(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清 平 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检校:检查。床头:指酿酒的槽架。(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