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764747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设计: 张望定 教学设计 课题 18、 将相和 18.将相和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95页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形象,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预习要求学习生字、词。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分别说说主要内容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法指导观察法、读悟法。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以读代讲

2、法、问导法。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备注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的意思。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请同学们思考。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同时想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2.小组交流,合作分析课文。全文共分几段,写出段意。第一段(110)自然段,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3、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不能使国变成强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然后勾画说服廉颇的句子。(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哪些地方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5.交流1.生读

4、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思考:(1)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2)“将”和“相”是谁?(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4)他们为什么和好?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听老师介绍,学生简单了解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画下来。回答:这篇文章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等3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叙述这3个小故事。1.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2.小组交流,合作分析课文。生默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段,写段义。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

5、,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请同学们回答什么叫“负荆请罪”。四、深入研读1.“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自由读一读,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有感情地朗读。2.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大家读读全文,勾画蔺相如靠一张嘴的能耐的句子。3.根据出示的学习提示:(1)一边读一边感悟,蔺相如的能耐。(2)请大家划出重点句子和重点词理解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再划出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3

6、)蔺相如的特点从语言、动作中来体会;又能从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中体会。4.学生自主再读课文,理解蔺相如的能耐。5.同桌交流。第二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备注一、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三、角色体验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7、2.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3.学生写作,交流。4.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

8、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1.说说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根据学生回答,理解重点句子。(1)自由读这段话,谈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读“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读“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1.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2.学生看插图,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9、。请你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写出来。3.学生写作,小组交流。4.想象说话: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1.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的故事。作业1. 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3. 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板书设计18.将相和将 相百战百胜 勇敢机智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和 渑池相会 不畏强暴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将相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学后记检签记录课题19 草船借箭教学内容教材第9

10、6页100页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教学难点通读课文,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

11、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预习要求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法指导读悟法、交流合作、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问导法。教具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备注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让我们回答?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12、2、给文章分段:3、说说是什么顺序给课文分的段,并说说主要内容。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先说经过,说明理由。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六、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的巧妙安排叫什么?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会怎么说?生听了解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及周瑜妒忌加害诸葛亮的表现。1、读课题:草船借箭

13、2、回答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1、请用陈述句表达这些问题。2、给文章分段,并说出每段有几个自然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3、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主要内容。四、有感情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1.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2、小组交流,人物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3、分角色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2、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

14、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六、诸葛亮的巧妙安排,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第二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备注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知天文的句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