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述评.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63947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教学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雨巷》教学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雨巷》教学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巷》教学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教学述评.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度聚焦 别具特色 一节现代诗歌雨巷教学课述评 前不久,听了一节别具特色的诗歌(雨巷) 教学课。教师以“1以雨巷为范例,领会并演示朗读的表达处理;2把握画面、意象、情感;3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为教学目标,践行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对本诗的学习。下面是教师的大致教学过程设计及简要说明,括号内为大致所需时间。 1导入新课:从伦敦地铁悬挂的中国诗、上海地铁悬挂的英国诗入题,引发学生对诗的兴趣。(中国诗主要是李白、杜甫的唐诗,英国诗包括迈克尔布洛克的蝴蝶、威廉华兹华斯的水仙、凯瑟琳詹米的蓝色的船、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2)(说明:中西诗歌的

2、差异与交汇,是入题的钥匙。戴望舒正是中西诗歌理念完美融合的典范。) 2学生齐读课文雨巷,第一次整体感知课文和作者。(3) 3请学生点评刚才的集体朗读,提出他们对诗歌朗读的自我处理方式,并有选择地进行“片断朗读”加以证明。教师与学生互动,并适当点拨学生。(5)(说明:此处的指导主要基于语调、节奏、韵律。)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第二次整体感知课文和作者。在教师朗读前,给学生提三个学习问题供他们合作讨论探究学习: 场景再现听读时脑海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镜头特写画面中印象最深刻难忘的一种意象;情感生成听读诗歌后心中最强烈的一份情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合,达成共识,派代表陈述本组意见。请其

3、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做评委,对其他小组的陈述发言进行点评,抓住“画面、意象、情感”三个关键词,在评价各组表现的基础上推出最好的答案组合。(18)(说明:教师全程参与,但是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讨论、自我评价为主体。)5教师补充解读中心意象:“丁香”在古典诗词中也曾反复出现,与“愁怨”有难解之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戴望舒将“丁香”与一个清纯、小巧、柔弱、怨怅的女子形象相融相映,使之有了一种更具象的升华。中西方诗歌对意象的化用,各有巧妙不同。如庞德借人面桃花的唐诗故事,创作出现代诗的精粹在地铁车站。戴望舒在掌握中西文化的精髓时,找

4、到了很好的融合点。6在诵读、理解、欣赏的基础上,聆听专家的朗诵(学生可以小声跟读)。(5)(说明:师生第三次整体感悟课文和作者作品的创作意图与审美取向(彼时、彼景、彼情)和读者的阅读意图与审美取向(此时、此景、此情)之间的和谐共鸣,以期达到“共赏共振共鸣”的效果。)7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可以为一句话、一句诗、一段话、一段诗)来总结本课最大的学习体会或收获,教师用对联的形式加入讨论,上联是“象”雨巷诗人油纸伞下欲逢姑娘结丁香愁怨,下联是“意”月宫才子白幕帐里太息理想多人生迷茫,横批是“情”如此彷徨!(3)(说明:教师想要借此尽可能传达一种“相知、相通、相融”的情感。)8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推

5、荐阅读经典现代诗,并选取一首进行赏析。(1)师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雨巷。(3)。(说明:在音乐的陪伴下,走进雨巷,也走出雨巷。) 前述这节课别具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高度聚焦上。 一、教学内容高度聚焦在理解和感受作品上。 一篇课文,可教学的内容有很多,通常会有这么几种选择: 1重在理解感受作者写了什么的教学。如本课教学,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调、节奏、韵律”和“画面、意象、情感”上,仅此两处教学环节,就安排了23分钟。教学内容高度聚焦,便于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和品味。 2重在回溯品赏作者怎么写作、为什么这样写作的教学。比如教学再别康桥时,一些教师着重分析意象,但对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

6、、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则容易忽视。比如,诗人为什么不与人或校园告别?为什么选择由黄昏到星夜这段时间?意象的选择突出了什么特点?与诗人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图融合以上两种学习内容的教学。如特级教师韩军教学新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讲到“厅里挂着我不认识的天伦叙乐的匾”时,分析了“我不认识”的内涵,分析了句子中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还引导学生再想想学过的课文、看过的影视中的类似手法。 应该说,无论哪种选择,都有可能上出非常成功的课。只要把时间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何愁教学效果不好、效率不高呢! 二、理解和感受作品时,高度聚焦在诗歌的本质特点上。 授课教师曾对学生提过这样3个要求: 1齐读时,注意

7、语调、节奏、韵律。读出“语调”,关注点在整体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读出“节奏、韵律”,关注点在诗歌这种体裁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为诗而不是散文、小说、思想品德教材,不正因为它有独特而强烈的节奏韵律吗?而且,本诗学习价值之一,不正是那种迷惘而又不断追寻的动人心弦的情感吗? 2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一节作赏析和朗读时,要求按“评价(评价齐读情况,包括对语调、节奏、韵律的处理情况)解说(解说应该怎么读,为什么)示范(发言者示范读给大家听)”的过程进行。既是对第1个要求的强化细化,也是让学生在对齐读效果和原因作反思的基础上,更理性地精思默想,涵泳文本。 3教师范读后,小组交流时,须涉及“画面、意象、情感”三方

8、面。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从对文本整体的、综合的印象中走出来,转而对诗作细致的分析和品味。要沉浸于画面才能用语言再现这个画面,要聚焦于意象才能描摹这个意象,要体会出情感才能表述出这种情感。而本诗,不正美在画面、意象、情感吗? 诗歌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教出诗歌的本质特点来。因此,教师的3个要求,是提得非常合适的。 第2和第3个要求,即按“评价、解说、示范”和按“画面、意象、情感”的程序说话,引导了朗读和涵泳时努力的方向,限定了发言时评析和交流的角度,这样聚焦了学生思路,避免了发言不着边际。这两个要求,还可以训练学生围绕一个(或三个)中心各说一段话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师生之间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一

9、个句子地来来回回拉锯式地问答对话。当然“拉锯式”问答也有它的好处,不过今天教师这样的做法,无论对发言者还是其他听者,显然都更集约化因而更有效率。 三、体悟意象情感时,高度聚焦在诗歌当时的情感表现和当今的价值上。 教师未让学生对本诗的意象和情感作实证性的解读体味,比如说,“丁香”是恋人还是理想?“情感”是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还是失恋后的彷徨苦闷,还是反映了那个世纪精神上的青春的病态?她是先聚焦“画面、意象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再抓住作品“希望,追寻,失望,再希望”的情感韵律,通过让学生说说读后的“震动”,引导学生站到作品对于人生意义的高度上,实现对作品超越时代的哲理价值的探寻。她成功了,学

10、生可以达到这样的理解高度。比如有学生说,“人生有时只需要拐个弯,就会出现新的希望”。 当然,对于本诗的意象所指和情感内涵,如果能知人论世地先明晰化,再上升到哲理高度探寻本诗对于当今读者的价值,教学思路应该会更妥当更严谨一些。 四、在对本诗的四次朗读安排上,高度聚焦于以朗读促进理解和欣赏上。 听课时,我感到,学生在齐读时就已经比较入境和有味,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一者,训练有素;二者,教学导入时新颖独特的内容很吸引学生;三者,教师饱含深情的声音起了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也许正因此,教师才没对学生作字斟句酌的朗读指导,比如说,哪个词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之类。作这样的指导是有必要的,但不作,也未

11、必是缺憾。一方面,朗读需要天赋、时间、练习;一方面,学习朗读的途径可以是自己揣摩,可以是指导,也可以是模仿。学生根据要求,对照并反思齐读效果其实是一种有指导的“自己揣摩”,听教师现场范读和听濮存昕的朗读音频,则提供了两次风格不同的“模仿”范本。 五、设计教学流程时,聚焦于其人其诗“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上。 在这一点上,教师虽付出了努力,效果却并不明显。本节课中,教师总共三次说到戴望舒其人其诗“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为此,教师举了不少例子。这些例子能表明中西方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影响,能证明戴望舒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却独独不能证明他的诗如何受西方影响。其实,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这首诗是诗人的重要探索。作为象征派诗的代表作,这首诗确实在轻视格律、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上极受西方影响,教学时应该予以关注。 说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诗意盎然的课堂,大概不会有人反对。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努力,她说:“这首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的诗究竟给了我们怎样的震动,可用一句话、一行诗、一个谜语你喜欢的语言方式来说说”,学生有以小诗的形式说的,有以散文化的语言说的,都蛮有诗意,此时,教师需及时调整,因为已经拟好的对联比较固化不自由,且本对联似以总结课文内容为主,未能紧扣情感“震动”来作,也没有多少诗味。如果换作形式灵动的小诗,岂不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