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63822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时期需掌握的知识点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2年8月8日-8月10日记忆内容先秦时期知识点一、西周分封制: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发展史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1)对象同性亲族,异性诸侯功臣,先代贵族:体现“家天下”的统治特点 (2)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原则:宗法制为核心的血缘亲疏关系(1)目的:保护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等级关系)。(3)对社会影响。a.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 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

2、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3、影响:(1)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2)有利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3)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相对衰弱,形成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无力保持统治的权威性。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分为二的评价)二、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

3、下。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东汉:使用一牛挽犁。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

4、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3如何评价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4、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保守型男耕女织,自给自

5、足落后性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技术低下脆弱性容易遭受天灾人祸的破坏。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

6、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3、丝织业技术:中

7、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松江地区是棉纺织中心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8、;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9、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六、百家争鸣1、定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家,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2、形成背景:(1)经济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

10、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导致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封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条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不同的派别,形成“百家争鸣”。(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战争动荡的环境下,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实行文化专制,相反,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5)文化因素:私学的兴起,讲学之风的出现和学术中心的形成

11、,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的思想家,这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因素。3、代表人物及主张(1)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2)法家: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

12、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3)墨家: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4)影响: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其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可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是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灿烂篇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第 1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