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概论简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763619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绘学概论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学概论简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绘学概论课程摘要测绘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测绘学科的理论、技术、措施及其学科内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现代,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测绘学的理论基本、工程技术体系、研究领域和科学目的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大地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核心词是什么、基本任务、特点、作用与服务对象、现代发展正文什么是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参照系统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及其她行星体的一门学科。大地测量学是地球科学的一种分支,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其基本目的是测定和研究地

2、球空间点的位置、重力机器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及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研究等提供大地测量基本设施、信息和技术支持。现代打的测量学与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多种分支互相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之一,其范畴也已从测量地球发展到测量整个地球外空间。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测量和描绘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有关地球等行星体的空间信息,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1)建立和维护高精度全球和区域性大地测量系统与大地测量参照框架。(2)获取空间点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3)测定和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地球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4

3、)测定和研究全球和区域性地球动力学现象,涉及地球自转与极移、地球潮汐、板块运动与地壳形变以及其她全球变化。()研究地球表面观测量向椭球面和平面的投影变换及有关的大地测量计算问题。(6)研究新型的大地测量仪器和大地测量措施。()研究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措施。(8)研究月球和行星大地测量理论和措施。可见大地测量学用途广泛,功能强大。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特点0世纪70年代此前的大地测量一般称为老式大地测量。年代后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奔腾发展,为大地测量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现代大地测量,它一般具有六个特点。()长距离,大范畴现代大地测量学所测的范畴和间距,已从本来老式大地测量的几十千米

4、扩展到几千千米,不再受“视线”长度的制约,能提供协调一致的全球性大地测量数据,例如测定全球的板块运动,冰原和冰川的流动,洋流和海平面的变化等,因此过去总在局部地区只可以进行的老式大地测量目前已扩展为洲际的、全球的、星际的大地测量。(2)高精度 现代大地测量的量测精度相对于老式大地测量而言,已提高了 23个数量级。例如国内天文大地网是中国世纪年代完毕的,达到了当时老式大地测量的最高精度, 其相对精度约为m, 而目前卫星定位的相对精度一般状况下都可以做到1 ppm。()实时、迅速 老式大地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解决是在相称时间间隔内完毕的两个不同的工序。而现代大地测量的这两个工序几乎可以在同一时

5、间段内完毕,并且有许多大地测量工作还可以是即实时或准实时地完毕。例如静态或动态目的的实时定位(导航),对形变的实时监测,地球自转变化的实时测定、地球大气质量的在分布和地面雪、冰、地下水的变化检测,等等。(4)“时间维” 现代大地测量的第四维是时间或历元。它能提供在合理复测周期内有时间序列的、高10-7相对精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成果,必须以“时间”作为大地测量学数据中的第四个坐标(第四维),否则高精度和实时测定在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就没故意义。也就是说,大地测量学本来的静态内容,在目前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必须与它们所相应的时间(历元)相联系。这是现代大地测量学的一种重要特点。(5)地

6、心 老式大地测量要以较高精度测定目的的地心三维坐标是很困难的;而现代大地测量的主体,即卫星大地测量所测得的位置、高程、影像等成果,是以维系卫星运动的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测量数据。因此,现代大地测量以地心坐标系为主的这一特点,是卫星大地测量自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6)学科的融合 由于现代大地测量学具有以上特点,因此它的学术领域不断扩大,并与其她学科互相融合。有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过去老式的见解是,大气折射对所有大地测量中的电磁波测量都是一种误差源,是一种自然的制约因素,而现代大地测量却要运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或卫星和卫星之间的电磁波定位测量技术,对大气中的电离层和对流层进行持续的、密集的测

7、量,采用求逆技术,实时提供大气最重要物理性质的三维综合影像,这对天气预报和电离层预报及其研究均有一定作用。现代大地测量学除了对大气科学的奉献外,由于它能获得精确的、大量的、在空间和时间方面有很高辨别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因此对地球动力学、海洋学、地质学、地震学等地球科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与地球科学多种分支互相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之一。大地测量学的作用与服务对象 大地测量学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理论基本,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区域的几何和物理的基本平台,它通过将多种空间信息源统一起来,重构这些信息源之间的几何和物理的拓扑关联。因此,大地测量是组织、管理、融合和分

8、析地球海量时空信息的一种数理基本,也是描述、构建和认知地球,进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一种时空平台。 任何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测绘都必须以法定的或合同的大地测量基准为基本。多种测绘只有在大地测量基准的基本上,才干获得统一的、协调的、法定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才干获得对的的点位和海拔高以及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尺度。.经济建设 大地测量广泛应用于大范畴、跨地区工程的精密测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规划放样到实地,保证按设计图纸实行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大地测量在国家基本设施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源枢纽工程建设、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国家工程规划和区域工程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地测量通过实现

9、区域或全球一致的大地测量基准,增进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建设、陆海连接工程建设、部门或地方政府建设工程的协调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畴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规划、探测、海量信息融合与信息服务,为标定国界和领海线、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一致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增进跨地区、跨国工程建设的发展。2资源与环境发展 测定全球和局域重力场及其时变是大地测量的一种重要内容,是勘探地下资源的重要手段,对矿藏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测量形变监测是地壳运动监测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综合地壳形变和重力场测定的成果是地震、地质等灾害监测、分析和预报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 以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为基本,可以实时地无地区制约地提供大气的

10、电离层总电子浓度、对流层可降水分和海平面变化的数据,这些信息对无线通信、气象、汛情、全球变化的预报预测均有重要作用。3空间技术与航天工程 空间技术与航天工程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项高新技术。天基(星基)、地基一体化航天平台是卫星筹划、航天工程、新军事体系以及其她空间技术赖以发展的基本。大地测量基准、多种导航定位卫星星座、恒星星座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设施的信息和技术体系(涉及低空或星载定轨定姿和定位导航技术、星地或星间测控系统、地球重力场探测等)是天地一体化航天平台的基本,是多种飞行器的跟踪定轨、导航定位、姿态测量、对接、编队飞行、遥控、返回以及国防信息化平台等共用的基本设施。.地球

11、自转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测量是地球自转和极移的定量及其时变测定的重要手段。这些观测数据对研究全球性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国防安全与军事信息化信息化、多兵种与多种武器协作是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大地测量基准是现代信作战平台和国家侦察防卫体系构建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国家军事体系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重要基本。现代军事高技术,都需要统一的大地测量基准及其信息和技术支持。大地测量学的现代发展20世纪年代以来,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奔腾发展,以电磁波测距、卫星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为代表的新的大地测量技术浮现,给老式大地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形成了现代大地测量学。老式大地测量学重

12、要研究地球的几何形状、定向及其重力场,并关注在地球上点的定位、重力值。现代大地测量则已超过本来老式的研究内容,将本来所考虑的静态内容,在长距离、大范畴、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和时间(历元)这一因素联系起来。此外,现代大地测量学提供和解决了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学科所需的信息。现代大地测量学可以并已经波及多种学科领域,并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获得的数据和有也许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事实证明,现代大地测量学业已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一门科学,它将更大地影响和增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结语测绘学涉及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与变化,充足反映出学科的交叉和渗入。因此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科内容是丰富的,新技术的含量是很高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明显的。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我们应先理解测绘工程专业有哪些重要内容,要学习哪些理论和技术,它有如何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作用,对测绘工程专业有个概括性的理解,树立学习这门专业的信心,培养自己的学习爱好,为此后的专业学习从思想结识上打下较稳固的基本。参照文献测绘写概论第二版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等编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