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63178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在教学情境中创造数学美 学科教学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存在的。研究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的教和同学的学都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关于低年级教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和系统化,能够将同学引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同学带上一定的目标任务走进课堂,走进学习,使同学感到学数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个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这样同学在施行中探究和发现知识,不断寻找知识与技能的转折点,寻找目标与现状的平衡点,寻找课堂与自我的融合点,从而不断地创造美丽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熟悉人民币一课时,笔者依据同学已有的购物经验,

2、创设了小商品交易会的活动情境,让同学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小商品的自由买卖,每种商品都标有不同的价格,每位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玩具样币)。活动中,孩子们的买卖声不断,交易气息十足,教室成了真正的商店,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是情境激活了数学课堂,释放出数学课堂的美丽与和谐。 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美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那么所获得的美感只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自然是不深入的;如果要使这份美感进入深层和本质,必须在感知美的基础上依靠同学的亲身经历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才是唤发同学对美感熟悉的强大动力。数学教师可以充分依据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科本身的特点,

3、精心制定有趣的操作施行活动,如让同学画画、摸摸、量量、拼拼、折折等,让同学的头脑和双手动起来,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在活动任务的驱使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熟悉物体一课时,笔者制定了巧手辨物体的游戏活动,将假设干不同形态的物体置于一个布袋子中,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请同学上来伸手到布袋子中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物体的名称;或者让同学依据物体名称从布袋子中摸出相对应的物体,比一比谁说对或摸对的次数多,给予表扬。这样,同学在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学习之动态美。 2数学课堂

4、上怎样渗透美育教育 一、利用数学的简单美,使同学感知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范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广泛性,数学是一种交流形式,它是自然语言的补充,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语言,用它的符号、图像、图表、句法和术语,可以简洁明快而又深入地进行交流关系和信息。 二、利用数学的严谨美使同学发现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的严谨美表现在数学定义的准确性。运用数学公理、定理进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数学图形、数学语言的描述、计算过程等都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推导证实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点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教师可以先引导同学探究定理有哪些已

5、知条件?为什么要具备这两个条件,缺少一个或不满足其条件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同学先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同学探究、发现、总结。教师最后板书其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引导、提升同学逻辑推理能力,懂得数学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和完美,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 三、利用数学图形的和谐美,使同学学会鉴赏数学美,亲身体验创造数学美 数学图形的和谐美是指数学图形、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调完美和数学图形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充分利用数学图形的和谐美向同学渗透美的享受与创作的喜悦。例如:课堂上讲述平移、轴对称、旋转、相似这四种变幻后,教师可以让同学鉴赏书本上优美的组合图案,指出现实生活中多种变幻组合的图形还有

6、很多,结合这四种变幻,让同学看到多种变幻组合的作用、组合图形的优美。同时,教师可利用电脑平台,引导同学制作动画图片小金鱼,展示优美的图案,引导同学观察、发现、总结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通过这幅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快就能调动同学的注意力,激发起同学的好奇心和激烈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同学亲手制定、制作剪纸图案,利用这些变幻组合图案来展示自己制定的优美图案,让大家一起欣赏,分享数学的图形之美,这样可以提升同学的想象能力、动手操作、制定能力、加强同学的审美意识,培养同学欣赏、创造数学的图形之美。 3数学课堂美育渗透方法 1 挖掘美 数学教材是按知识发展的纵向系统编排的,蕴含在其中的美没有被明确

7、地显示和总结。教学时必须结合教材予以挖掘整理,暴露蕴含在抽象枯燥外壳里的美,提升同学的审美层次和兴趣。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1/2(a+b)h,孤立地看,谈不上美。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把相关的数学事实集中起来,就具有激烈的审美效果。数学中这类事实不胜枚举:替换对称,换元构造具有整体美、数形结合,几何变幻给人以运动美,举反例、否定、求补体现了奇异美。 2 引入美 所谓引入美就是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把美的观念、美的方法和美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为知识教学服务。首先教师教学的过程要审美化。包括教学内容形象美,精辟分析,直观演示,缜密思维;教学节奏和谐美,疏密相间,张弛有度,错落有致;教学方法艺术

8、美,情景交融,讲练结合,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为同学学习审美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审美情境的创设,同学不知不觉产生了审美注意、审美必须要,激发了审美情感。在这种情感场中,同学知、情、意被充分调动,建立起了稳定的内在动机,逐步形成了同学自主革新的学习动机。 其次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和多媒体。这些辅助教具的应用能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做到文字符号声音和图像相结合,从而加深课堂教学的审美效果,形成好奇、好思、好学的意境。 3 融贯美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涵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

9、材料给同学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同学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同学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同学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4数学课堂中如何养德 立足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找准德育渗透点 (一)利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数学史,数学教材中也收入了很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这些素材,向同学介绍我国历史上众

10、多人物在数学方面创造出的出色成就。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要以此来激励同学努力学习,献身祖国事业,以培养同学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同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社会而学习是同学努力学习的一个外部动力因素,但从小同学的熟悉规律来看,他们通常不会理解这些大道理。对此,我们教师可以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活动,联系数学,对同学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同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如,学习计算时,教师可制定去商场、便利店买东西的情境,当发现同学在计算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适时向同学讲清出错给生活和工

11、作带来的庞大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熟悉时,教师可先向同学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战争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同学知道时间对每一种人都有着它的重要性,让同学学会珍惜时间。这样让同学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让同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萌发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按照同学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渗透方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数据对比,赋德育于数量关系的教学之中,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数据对比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教材现题对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有不少渗透

12、思想品德教育的例题和习题。数学教学渗透德育,首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这些例题和习题的德育功能,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处理,使数学知识的教学成为同学能接受思想教育的教学活动。 二是依据必须要编题对比。即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配合消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编成数学问题,让同学解答,或由教师提供数据,指导同学自编自解,在编题、解题中渗透德育。如,要进行国情教育,教师就可以在进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给同学出示两个条件:(1)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2)某省的面积约为19万平方千米。让同学依据上面的两个条件编题,计算该省的面积占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的几分之几?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同学的数学知识,又加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作用。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