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627948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 “四读四导”古诗词教学模式研究二、选题依据: 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灿烂辉煌,而古诗词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故此,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随着新一轮的课程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然而,有人说,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现在是信息科技时代,那些老古董的内容早应该被历史舞台淘汰了。现在的小学生几乎人人都会玩

2、电脑,学习那么多的古诗词以后走上社会,简直一无是处!其实不然,传统古诗词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从小的方面讲,这些传统文化培养和熏陶关系到一代人的命运,从大的方面讲,这些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深刻的渗透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情境教育等重要内容。而这些都是教育教学工作最终的目标。同时,古诗词教学也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现状的分析,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以及本人九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的点滴感触,和对古诗词的钟爱,才选定了“四读

3、四导古诗词教学”这个课题。三、课题研究的范围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小学各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的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时间进程和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具体有:(一)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不管哪种

4、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二)疏导细读,释字词译诗句。研语文课程标

5、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

6、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感知诗意。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三)指导品读,想意境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7、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中隐含一些什么道理或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诗读懂读好读活。在教学时,可以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领悟感情,或者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如黄鹤楼送

8、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播放抒情的轻音乐,老师充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还可以配乐,男女生分别诵读。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在进入诗境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如望庐山瀑布等。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可以通过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情境,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诗歌意境。如赠汪伦、小儿垂钓等。(四)引导扩读,用学法促迁

9、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

10、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研究的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预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3年9月初-2013年10月底:启动阶段。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围绕本课题写好各个子课题研究计划,重点研究并确定各自学段的古诗诗欣赏和吟诵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13年11月初2014年5月,具体实施阶段。实验班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方案,展开深入而持久的研究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适当修改自己的研究方案,使之趋向完善。课题组要对实验班的活动进行跟踪听课和调查,定期组织成员总结

11、交流,并认真记好研究笔记。第三阶段:结题阶段。研究的方法: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实验研究法:在一至六年级三个学段中,分别选一至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并以此为单位承担相关学段的研究工作。3、个案分析法:一方面针对实验班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加以分析并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经验以便推广;另一方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个别研究分析,从而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五、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本次课题研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有:引导小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策略研究、唐朝各期诗人及其著作赏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

12、略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等。六、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本课题研究主要参加人员有:课题组负责人杨秋霞,(澄城县城关二小主管教学校长);我校主管教学的教导处主任问小芳老师;我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本课题在研究的同时还需购买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打印大量的资料。 七、课题研究前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1、通过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学习氛围。4、以新课标理念为标准,促使实验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知识储备,开发课程资源,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逐步具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该课题主要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实验报告、个案分析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