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进行1.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603331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进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北京课改进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北京课改进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北京课改进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北京课改进行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进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进行1.doc(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 比较阅读超越了单篇“教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分析归纳,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语文”“用课文学语文”的课改理念。 目 录 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 1 以比较阅读为“桥”,提升读写结合的实效 . 10 改革课堂结构,发掘新的课型以篇章比较阅读为龙头的新课型实践研究 . 13 珍珠泉第二课时走进珍珠泉 走进儿童的世界 . 21 三篇长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 . 33 探索篇章比较 提升阅读能力 . 43 理想

2、的风筝教学设计 . 46 十个朋友教学设计 . 54 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 60 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宋燕晖 齐静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通过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

3、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刘勰的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来的。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通过比较

4、,可以凸显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拓展、提高自己的认识。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比较阅读法”始见于朱熹著作中,朱子语类卷十九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等。朱熹在阅读中,曾通过比较唐代两大

5、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后,这样评价他们的散文特点:“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这就是从结构和气势上比较的。 清代学者比较了水浒中的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阮小七、焦挺后,这样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物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阮小七粗鲁是悲忿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且不论这些分析正确与否,但从性格特点相近的人物中找出差异却是事实。这种分析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两位学者均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抓住了人或物的本质特征,其理解之透彻,凸现出比较阅读的优势。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

6、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耶夫,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在阅读元素中比较排列元素,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他总结自己阅读体会时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方法。如果你读上十本同主题的书并比较,你会理解这个含义。”这清楚说明比较阅读法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他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就作过比较“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

7、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把“同步通读”视为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他说:“同个主题串起来读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的有兴趣的内容,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这个对李敖的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步通读”,就是比较阅读的一种。 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也认为

8、:“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1、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 “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

9、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2、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三、比较阅读的

10、范围、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比,目的是什么?能使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 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吗?” 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1.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 例如,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江畔

11、独步寻花前出塞春望,如果希望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中,哪一首是春望的最佳配对呢?我们最终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2册选择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个大悲,一个大喜,诗人悲、喜都与国事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操的材料。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两篇课文都是写壮烈牺牲的英雄,可比较的点至少有三处:开头、结尾、用一件典型事例写人。实践证明:三个比较点中,通过结尾的比较,了解“豹尾”的好处,是学生真正能有收获的。 (二)发展性原则 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

12、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性原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情景来描述: 一个这样的老师(即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备了新怀疑主义精神的学生“正视着”老师和邻居的眼睛说“你错了”。如果某一天、某一节课,你的学生也看着你的眼睛说:“老师,通过比较我发现”,那么,我们的比较阅读就真正成功了。 四、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略) (一)异中求同 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

13、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同中求异 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五、比较阅读的内容 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将比较阅读的研究重点也放在了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以下主要谈如何将比较阅读运用于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方面参见言义兼得等文)。 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例子”。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可能超越“这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