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600640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教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司马迁的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通过诵读,领会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思考: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有何艺术价值?2、通读全文,回答: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部分,课文节选了哪几部分?第一部分: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部

2、分: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部分: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部分:写自己忍辱受刑,以“倜傥风流之人”为榜样,发奋著书。第五部分: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部分:书信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二、课堂主体参与(一) 解题,检查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参考:本文写作背景及艺术价值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

3、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论罪腰斩,情况危机,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

4、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

5、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二)听报任安书全文录音,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参照注释,分析课文。1、研读第1段: 口头翻译文段,划出谦词和敬词。注意“望”“过”在文中的意思。(望:埋怨,责怪。过:错误,过失。)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研读第2段:同桌互助: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概括本段大意。作者受

6、辱不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3、研习第3、4段: 熟读理解背诵第3段,不解处质疑讨论解疑。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倜傥非常之人”的事迹?熟读理解背诵第4段,不解处质疑讨论解疑。思考:史记的体例是怎么安排的?司马迁著书的意愿是什么?概括第三段大意。概括第三段大意。4、研习第5段:同桌互助: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课文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

7、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三)写作技巧: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答:【参考:1、理至: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

8、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

9、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三、课堂检测反馈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魏其(j),大将也,衣(y)赭(zh)衣,关三木。B. 暴(bo)肌肤,受

10、榜箠(chu),幽于圜(yun)墙之中。C. 何至自沉溺(n)缧(li)绁(xi)之辱哉!D. 无乃与仆(p)私心剌(l)谬(mi)乎?2. 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则仆偿前辱之责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A. B. C. D. 3.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意气勤勤恳恳 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4. 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

11、一项是( )A.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少卿足下C. 仆非敢如此也 D.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

12、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6. 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重为乡党所笑 B. 为十表,本纪十二C. 故士有画土为牢 D. 不足为外人道也8. 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B. 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C. 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D. 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

13、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E. 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四.拓展训练: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

14、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注:复礼:合于礼的要求。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i,伟):善。吁(x)嗟(ju):感叹词。才:品质。哲:哲人,明智的人。炤(zho)炤:同“昭昭”,明白。否(p):运气坏。还周:循环。还,通“环”。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志行之无闻非有剖符丹书之功B人理显然,相倾夺兮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徒有能而不陈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D炤炤洞达,胸中豁也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ABCD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