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75999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民版必修一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题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题文】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这样论述:“科举制度的创立,的确是一项举世罕见的发明和创造,简单明快地解决了选拔官员的标准问题。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通过苦读,可以进入官吏队伍。无疑,科举使社会管理这方面的机制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形式增加了一些公正的色彩。”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确立的选拔标准是A品德和才能 B家族声望C先代功绩 D个人文化素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科举制下,“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通过苦读,可以进入官吏队伍”体现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文化考试,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

2、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结束】2【题文】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B汉朝初年的丞相C明朝初年的内阁大学士D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C不对,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内阁的地位虽有提高,但没有丞相的法定地位,不能正式统领百官;D不对,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负责跪受笔录,起草皇帝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执行。B符合,汉朝初年的丞相为百官之首。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

3、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

4、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成祖时内阁形成。(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结束】3【题文】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政事无论大小都有皇帝最后裁决B全国所有大小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D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AB是专制主义的内容;D项只指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

5、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结束】4【题文】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 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贫寒家庭也可以成为进士,这就说明了科举制度是能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均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是不能扭转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结束】5

6、【题文】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 在地方设通判C 颁布“推恩令”D 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

7、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结束】6【题文】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ABCD【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科举制的实行,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成为高官,打破了士族对官吏的垄断,沉重打击了士族势力,就是科举制实行的结果;故C项正确。是九品中正制,士族把持高官的结果;是士族势力衰落的表

8、现,这是农民起义打击的结果。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度。【结束】7【题文】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

9、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结束】二、非选择题8【题文】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

10、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2)西周和西汉前期。西周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3)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4)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解析】(1)本题结合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山东

11、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据此即可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本题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材料二“西汉郡国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等方面回答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本题结合材料三“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角度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结束】9【题文】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

12、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

13、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

14、识。【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制度:郡国并行制 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5)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中心问题,考查对与其相关的制度、背景、特征、评价等。(1)从材料“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中可以得出答案。(3)从材料“封建之始,郡邑居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叛国”的原因是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从材料“(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中可以概括出第三小问的答案。(4)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