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0KB
约2页
文档ID:547599752
2022《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_第1页
1/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21年的暑假,我有幸读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 应》一书,这本书介绍了 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 个方面,对于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 一本书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德西让一 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 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 给予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 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 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这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 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 厚这个现象说明了: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 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 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 可能适得其反。

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 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教师可以刻意将奖励与做某事联系在一起,使 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通过调控奖励来控制学生的某 些不良行为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教学工作,考试之前的物质奖励承诺,为什么只有部分 同学有兴趣,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什么激励作用?奖励的给予实际上蕴含着 深刻的学问我们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 考出好的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不值得再次奖励,而考试成绩的进步才值得关 注,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 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 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反过来想,德西效应也可以逆应用,我们可以将奖励与某些坏习惯的事联系 在一起,比如著名的收拾熊孩子的故事有一个犹太老人喜欢午睡,一群熊孩子 在他的楼下踢空易拉罐游戏老人忍无可忍,出来驱赶、训斥这些孩子,非但没 有效果,孩子们反而踢得更起劲了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孩子们说如果每天 来踢易拉罐可以每人每天得到1美元的奖励。

第一天,孩子们很高兴,努力地踢 每人拿到了 1美元第二天,老人说钱不够,只能给每人0.5美元,但仍希望大 家努力踢孩子们不太高兴了,踢起来的劲头有所不足第三天,老人以孩子们 前一天没有好好踢为由,告诉大家今天没有奖励孩子们:“没有钱谁给你踢!” 老人终于又可以安心、睡午觉了老人的反对,无形中变成了孩子在“踢”这个行为上的内在成就感所以, 大人越反对他们踢得越欢老人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 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物质奖励而玩”,也就是把“踢”这种行为 的反馈转移到物质奖励上,从而让行为本身和外在的物质奖励建立起了联系,而 他操纵着物质奖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过程中加以渐变 理论的应用,孩子们顺利“中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也要把握好教学 的“松紧度”,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而不是把训练学生解题作为目的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快乐,感受收获的乐 趣,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这也是德西效应的应用德西效应”对我们的班级管理指导作用也特别多相信老师们都有这种感 觉:中年级的学生,如果教师抓得紧,到了高年级教师抓得不紧,很难抓好教学, 要比中年级老师抓得更紧才行。

接手一个新班,如果上一任班主任是非常严厉的, 那么就比较难管理如此恶性循环,其实对孩子成长不利低年级要抓紧,但不 是抓成绩,而是紧抓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应该随着学生的年龄 增长,先松后紧,逐步增加学习压力,而不是一开始就上“紧箍咒”,目前的中 国教育,幼儿园抓,小学抓,初中抓,高中抓,从未放松,但是到了大学松手了, 大学生不知所处,忘乎所以、不能自治、退学、休学,不能毕业者甚多套用“金钱”的名言,那就是“有'奖’能使学生进步”,但是“'奖’不是 万能的”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 正确利用“德西效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