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59969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高考诗歌二轮复习之干谒诗一、 知识简介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以为自己延揽声誉等等这样一些活动。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二、 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1、 温婉含蓄 如:朱庆馀 如近试上张水部2、真诚恳切 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自负豪迈 如:李白上李邕4、不卑不亢 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三、典型例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

2、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小题1】分析颔联中的“蒸”和“撼”两字带来的艺术效果。(4分)答: 。【小题2】最后两联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内心活动?(4分)答: 。答案【小题1】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每写出一个字的正确分析得2分)【小题2】诗人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2分)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2分)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

3、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小题2】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垂钓

4、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点评:第一个小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5、”。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6分)答案:(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

6、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宵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舍人,是皇帝身边的职官。紫禁:指皇宫。龙池:指宫中之池。阳和:仲春二月。1、 这首诗的前四句捕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

7、么要捕绘这样的图景?(5分)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皇宫之艳丽的春景(2分),目的是借只有在皇宫中能看到的美景来衬托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3分)2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6分每点2分)四、考题重做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1)唐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 雨滋苔藓侵阶绿(4),秋飒梧桐覆井黄(5)。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6)。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7)。(1) 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2) 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3) 诗歌尾联用了

8、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3分)【注释】(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李侍郎,李进。李进迁兵部侍郎的时间当在宝应二年或广德元年(七月改宝应为广德),即公元763年。(2)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3)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4)滋:润。(5)飒(s):风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6)旅雁:迁飞之雁。

9、(7)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两句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赏析】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

10、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

11、“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

12、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这首诗虽然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说,在岑参整个诗歌创作中称不上上乘之作,也确定不了他在唐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该诗亦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不过,作为岑参全部诗歌中的一首来讲,它的意义决不在于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是具有史料性价值,即它是研究岑参生平特别是生年的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直受到有关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参考资料】牛牧李侍郎何许人也(见于网络)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语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